暑假真的成了穷人和富人家庭的分水岭。穷人家庭在拼旅游,拼游学,想着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而富人家庭却在默默培养孩子的内在驱动力,卷的是内啡肽。 我有一个朋友,咬着牙花了5万块钱带孩子去东京迪士尼,玩得确实很尽兴。结果回来憋了半天,写了一篇作文全偏题,都在吐槽妈妈抠门,没给她买喜欢的玩具,没给她买好看的衣服,妈妈一口老血都快喷出来了。 好,玩也玩了,现在该学习了吧?结果一看题目,说“哎呦太难了”,直接打起了退堂鼓,这就是典型的多巴胺养娃,表面是富养,其实是在害娃。 什么叫多巴胺养娃呢? 像玩手机、刷短视频、旅游、吃零食、买奢侈品、去网红打卡地,这些让孩子瞬间开心的活动,会让大脑分泌大量的多巴胺。但这种快乐来得快,也去得快。孩子的大脑一旦习惯了这种快速的刺激,你再让他安静地坐下来,读本书、写作、钻研难题,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孩子像屁股长了钉子似的坐不住,他会觉得无聊没劲,完全提不起兴趣,还觉得为难。就像一个天天喝奶茶不离手的人,哪还会爱喝白开水呢?要知道一杯奶茶相当于13块方糖加4杯咖啡呀。 而这时候,富人家长都在激发孩子的内啡肽兴趣。什么是内啡肽?就是靠努力换来的延迟满足,比如解出一道难题的喜悦,读完一本书的成就感,写出一篇好文章被夸奖的自豪,拿下一场竞赛后自信爆棚的状态。这种快乐来之不易,虽然来得慢,但也不容易消失,反而会让你上瘾,越学越想学。而多巴胺那种快感,说白了就是短暂的刺激,真正能让孩子坚持下来的是内啡肽兴趣。 所以,如果你也想让孩子从“快感族”变成一个能自我驱动的学霸,这四件事一定要做。 第一件,解决现实中的问题,用能力换成就感。孩子现在缺的不是知识,而是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快感。帮爸妈算个账,设计家庭收支表,做个编程小游戏,每解决一个问题,孩子的小脑袋瓜子就会亮一下。 第二点,去参加比赛,给努力一个展示的机会。内啡肽是靠目标和反馈撑起来的。 数学竞赛、英语竞赛、科创比赛、演讲比赛,甚至是辩论赛、小实践都行,不是说一定要拿奖,而是在这个过程中,努力被看见了,那种“我努力过,我差一点就赢了”的过程才是最高级的自我奖励,让他越来越笃定“我能我行”。 第三件,深度阅读,训练大脑的耐力,别让孩子的注意力都被短视频骗走了。咱们要多读一点好书,特别是人物传记和科普类的书。真正的好书不超过1000本,适合孩子的好书,估计都不超过100本。从小学到初中高中,找到这些书,认真读完,就相当于和世界顶级的最聪明的大脑对话了,会带来极大的成就感,会觉得自己读完这些书比之前聪明了不少。 第四件,记录成就,给每一次成长一个小奖励。你以为孩子缺的是动力吗?错,他缺的是“我真的有进步”这种证据。所以给孩子一个成功日记,每次写作、竞赛、实验、小发明、好习惯,甚至是失败了没有气馁,坚持下来了,都值得被记录下来。内啡肽就是在这一点一滴的积累当中产生的。“我能坚持,是因为我看见那个遇到任何困难还勇往直前的自己”。 所以,真正的高配家庭都在悄悄培养孩子的内啡肽兴趣,一种靠自己努力解决问题的自豪感,一种能静下心来、能吃苦、能坚持做事的深度快感。
穷人突然有钱后能挥霍到什么程度?
【7评论】【17点赞】
笑看风云
以前穷人的孩子努力读书,富人带着孩子去旅游。说富人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