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花了20年,把乌克兰的军工技术吃得透透的,军事实力突飞猛进,却唯独留下了一大

飞绿说历史 2025-08-06 13:25:21

中国花了20年,把乌克兰的军工技术吃得透透的,军事实力突飞猛进,却唯独留下了一大遗憾!那么,这个遗憾究竟是什么呢?   乌克兰在苏联解体之后坐拥着3成的苏联军工产能,却一夜之间从超级大国的工业心脏,变成了靠卖技术过日子的“军工中介”。   而中国,正好赶上了窗口期,抓住机会,一步步把乌克兰几十年积攒下来的压箱底技术,吃得干干净净。   这段合作从1991年开始,一直持续到2012年辽宁舰服役,整整20年,可谓是中国军工腾飞路上的加速器。   但是这场技术盛宴里,唯独少了一道关键菜,图-160战略轰炸机。这个缺口至今仍是中国军事能力版图上的一处遗憾。   乌克兰当年手里抓着的,不只是图纸和数据,而是苏联军工体系的“活标本”。   黑海造船厂、南方设计局、马达西奇这些名字在上世纪90年代,是全球军事技术的代名词。   彼时的乌克兰经济崩盘,军人工厂无订单、无资金,为了“活下去”,不得不向外兜售技术。从1992年起,中国成为最大买家,几乎是“啥都买,啥都学”。   买技术还不够,中国政府专门设立了“友谊奖”,由李鹏总理点名推动,邀请乌克兰专家来华“手把手”教。   到2002年,官方数据显示,中国已引进乌克兰专家超过2500人次,开展合作项目2000多项。这不是花钱买设备,而是买知识、买能力、买未来。   辽宁舰的故事最多人知道。1998年,商人徐增平用2000万美元从乌克兰买下瓦良格号航母的空壳,连同40吨原始设计图纸,一起运回大连。   乌克兰不但把船卖了,还帮忙提供了舰载机起降训练系统“尼特卡”,这直接促成了歼-15的诞生。从无到有,中国第一艘航母,几乎全靠吃透乌克兰的“旧饭”。   除了航母,中国在航空发动机上的突破,也得感谢乌克兰。安-225总设计师瓦西里·津琴科,90年代末就来到中国帮忙搞研发。   他带来的D-18T大涵道比发动机技术,后来支撑起运-20的问世。而AI-222发动机,也成了L-15教练机的心脏动力源。   舰船动力方面,中国通过引进乌克兰的UGT-25000燃气轮机,成功国产化为QC-280,从2003年起陆续装备在052C、052D驱逐舰上。   导弹方面,乌克兰提供的R-27导引头技术,提升了中国霹雳-12的命中精度,而KH-55巡航导弹的技术,也为长剑-10的研制提供了底层支撑。   看上去,合作一切顺利,但问题就出在图-160身上。1992年,中国代表团前往基辅,原本谈得很好,准备将乌克兰手中剩下的19架图-160一并购买。   图-160是苏联时期研发的超音速战略轰炸机,性能直逼美军B-1,航程远、载弹量大,是战略打击的标志性武器。   不过计划最终流产,不是因为价格谈不拢,而是背后掺和了太多外部力量。   美国不愿看到中国拥有远程战略打击能力,以“维护亚太军事平衡”为由,强烈施压乌克兰政府。   俄罗斯则更直接,拿出天然气优惠作为交换条件,要求乌克兰不卖图-160,而是拆解掉。   结果是,乌克兰被两头施压,最终选择拆掉11架图-160,剩下的8架移交给俄罗斯抵债。中国空手而归。   之后的十年,中国在战略轰炸机领域几乎原地踏步,直到2015年才推出轰-6K,但这依旧属于中程打击平台,跟图-160那样的跨洲际轰炸机完全不是一个量级。   从那之后,中国开始彻底转向自主研发路线。燃气轮机实现国产化,涡扇-20为运-20提供动力,055万吨级驱逐舰下水,003型航母搭载电磁弹射系统。   乌克兰的技术痕迹逐渐淡化,而中国的自主能力正在飞速建立。图-160的失之交臂,反而成为催化中国进行深度自主创新的转折点。   如今,轰-20隐身战略轰炸机已进入工程验证阶段,外界普遍认为其定位对标美军B-2,预计将在2025年底前试飞,彻底填补中国在远程打击上的最后一块拼图。   与此同时,东风-17等高超音速导弹的部署,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过去缺乏远程轰炸机的短板。   而乌克兰方面,在拒绝中国后并未如愿获得西方的投资与技术支持,军工体系逐年萎缩,马达西奇被多次转卖,黑海造船厂几乎关停。   2013年后,中乌之间的军事合作降温,转向民用领域,像航空发动机零部件、农业机械等成为合作主轴。   回头看这20年,中国靠着乌克兰的“老手艺”,补上了太多技术短板,从航母、驱逐舰到运输机、导弹,几乎没有哪个环节没受过乌克兰的“点拨”。   信息来源: 《港商揭秘买瓦良格内幕:50瓶二锅头把乌克兰喝服了》——央广网

0 阅读:1
飞绿说历史

飞绿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