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舰队缓缓驶入海参崴,一艘万吨大船让俄军将领两眼放光:比辽宁舰还想要!   海

飞绿说历史 2025-08-06 18:27:25

中方舰队缓缓驶入海参崴,一艘万吨大船让俄军将领两眼放光:比辽宁舰还想要!   海参崴港口这几天格外热闹。中俄“海上联合-2025”演习刚一启动,中方舰队就缓缓驶入,舰身一字排开,有条不紊。   但真正让俄军将领眼前一亮的,并不是052D驱逐舰,也不是综合补给舰,而是那艘舷号841、体型魁梧的“西湖舰”。   这艘万吨级的援潜救生船,才服役半年就来到了远洋,成了海军演习现场的“非典型明星”。   一艘不是战斗舰艇的辅助舰,为何能赢得如此高的评价?原因不难理解。   西湖舰的正式名称是927型综合援潜救生船,排水量高达13800吨,是目前亚洲最大、世界前三的同类型舰艇。   它的任务并不是打仗,而是在潜艇遇险时“把人救回来”,说白了,是给水下战力撑起一张“安全网”。   这张网有多密?先看设备,舰上搭载了LR-7型深潜救生艇,能在300米深的海底连续工作12小时,每次可转移18名艇员,还能在核辐射环境中执行任务。   再加上饱和潜水系统,船员能在高压环境下长期工作,修复潜艇外壳,堪称“潜艇的水下修理厂”。   更关键的是,西湖舰还用上了动力定位系统。通过双桨舵和艏侧推进器,它能在海面上“钉”在一个点上,不靠锚、不受风浪影响,精准到厘米级。   这种技术对俄方来说,是实打实的技术断层。俄罗斯目前的救生船主力是别洛乌索夫号,排水量只有5000吨,技术上也还停留在十年前,没法进行长时间深海作业。   再往前数,就是2000年那艘“库尔斯克号”事件,当时118名艇员因为救援失败全部遇难。这桩惨剧现在依然是俄海军绕不开的痛。   《俄罗斯商业咨询网》指出,俄海军虽然拥有强大的核潜艇部队,但水下保障体系严重滞后。   普京早些年提出8.4万亿卢布的造舰计划,大头都砸在了22350M等攻击型舰艇上,保障类舰船始终排不上号。   这也难怪,当俄军将领踏上西湖舰的时候,会露出那种“终于等到你”的神情,有意思的是这次中方舰队抵达海参崴的时间点,也耐人寻味。   就在贝森特对中俄能源合作喊出“100%关税”威胁的当天,中方舰队启程,穿越对马海峡进入日本海,并在8月1日建军节当天抵达海参崴港,军演随即展开。   这场演习不光有水面舰艇,还有反潜直升机、潜艇、无人艇等多种力量协同。中方舰队的技术含量和体系化作战能力,给俄方留下深刻印象。   而西湖舰,不仅负责潜艇保障,还具备实时辐射监测能力,为俄“北风之神”级战略核潜艇提供了意想不到的技术范本。   日本媒体显然也坐不住了。不久之后,日本海上自卫队紧急派出P-1反潜机对中方舰队进行跟踪监视,重点关注西湖舰的动向。   报道甚至推测,该舰可能为中国潜艇突破“第一岛链”提供水下补给点,这对美日构建的“岛链封锁网”构成挑战。   从中俄互动来看,这次的合作并不仅仅是一次军演那么简单。俄方虽然面子上硬,但对西湖舰的技术兴趣明显。   有消息称,俄方在演习期间多次提出希望中方开放设备展示,甚至探讨关键子系统的授权生产。   不过,是否能谈成,还得看俄方有没有放下自尊、走出制裁困局的决心。   中国这边,西湖舰不是孤例。从早期的926型到现在的927型,中国已经列装了5艘大型援潜船,吨位和技术每一代都在升级。   而这些舰艇的快速建造,离不开军民融合的推进,比如3D打印技术在舰载维修系统中的应用,已经在保障效率上超越了美国关岛基地的传统模式。   相比之下,俄罗斯的选择空间就没那么大了。既没钱也没平台,唯一的办法可能是借助中国的技术合作,进行“点对点”的战力补丁。   但这条路能不能走通,还得看政治意愿和外交走向。从表面看,一艘万吨辅助舰掀起的波澜似乎不大。   但从背后看,它揭示了一个重要趋势,未来海军竞争不再只是“谁的舰炮大”,而是“谁撑得起更完整的作战保障链”。   信息来源: 《中俄“海上联合-2025”联合演习进入海上演练阶段》——环球网

0 阅读:118

猜你喜欢

飞绿说历史

飞绿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