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网友不明白,他们高铁订单670亿美元的标的,按理应该大家抢单才对,为何结果却

飞绿说历史 2025-08-06 15:25:21

越南网友不明白,他们高铁订单670亿美元的标的,按理应该大家抢单才对,为何结果却是无人问津?   670亿美元的高铁项目,听起来就像个香饽饽。越南网友一脸疑惑:这么大的单子,怎么会没人抢?   在他们看来,这不该是各国承建商排着队争先恐后的局面么?可现实却是,项目挂了多年,全球顶级高铁玩家一个都没动心,连报价都少得可怜。   表面上看,订单巨大,前景诱人,但真要掰开揉碎来看,它更像是一场高风险的豪赌。   这不是没人想要,而是没人敢接。越南媒体没讲明白的地方,今天我们来捋一捋。   项目本身确实不小,南北高铁,全长1500公里,连接胡志明市和河内,中间串起20多个城市,目标是彻底改变越南的交通格局。   可问题也正出在这“彻底改变”上。根据世界银行数据,越南2023年GDP大约4300亿美元,这个项目一个就占了超15%。什么概念?   国际大型基建项目的安全线一般不超过5%,一旦超过,债务、资金链、执行能力都会出问题。   这么大的蛋糕,越南自己都咬不动,还想让别人先垫钱、再转技术,真不是谁都敢接。   越南的技术条件也开得太高了。不仅要求引进先进高铁技术,还希望承建方无条件转让核心专利。   说白了,是既要吃鱼还要拿鱼竿。这种“买一送一”的要求,在国际高铁市场几乎没先例。   中国高铁在海外合作中向来强调技术保护,日本和德国就更别提了,谁会把几十年研发成果拱手送人?越南的算盘打得响,可是人家承建商也不是傻子。   更现实的是地质难题。这条高铁不是修在平原上,而是要穿越越南中部的长山山脉和西原高原,这一带地质结构复杂,喀斯特地貌、断裂带、甚至地震活动频繁。   类似地形,世界上能搞定的国家不多,中国和日本算是少数几个有经验的。但即便是在印度这样的案例里,日本高铁也因为地质问题一推再推,成本飙升。   越南的地质挑战,等于提前在合同上加了一笔“不可预估”的费用。   还有钱的问题,越南不仅希望技术转让,还希望承建方先垫钱。在2023年,越南外债率接近47%,对外融资空间紧张。   一个国家的信用情况本就一般,再让别人先把几百亿美元砸进去,这跟投资商说“你先把房子建好,我以后再慢慢还”,逻辑说不通。   承建商不是慈善机构,风险这么高、回报又不确定,谁还敢接?   别忘了,土地问题也是个雷区。越南实行土地私有制,征地难度极高,尤其涉及烈士家属、少数民族聚居区,征地纠纷更是层出不穷。   印度就因为这个问题,多个高速铁路项目最终搁浅。越南2013年修订的《土地法》,至今仍存在制度性矛盾,导致一旦项目启动,可能在征地阶段就卡住几年。   政策层面也不让人放心。越南高铁计划最早提出是在2006年,至今已经反复修改数次,方案一会儿倾向日本,一会儿靠向中国,再后来又说要“多国联合”。   这种反复变脸的风格,让人怀疑项目能不能真正落地。世界银行发布的“营商便利指数”中,越南在政策一致性和项目执行力上排名长期偏低。   令人感到意外的是越南在外交层面的误判。他们希望中国以“革命友谊”的名义“援助”这个项目,不仅提供技术,还要出资。   可现在是2025年,不是上世纪70年代。中国的“一带一路”项目讲究的是互利共赢,不是单方面输血。靠感情牌拉投资,这种操作在现实中很难奏效。   放眼全球高铁市场,如今中日欧三大阵营都在激烈竞争,资源早已被非洲、东南亚其他国家瓜分得差不多。   Statista数据显示,2023年亚洲新签高铁项目中,越南连前五都没进。沙特、印尼、泰国、埃及才是承建商们的首选。   这些国家要么地形简单、政策稳定,要么贷款机制成熟、风险可控,谁还愿意冒着被卡住十年的风险接越南这单?   越南这次高铁计划,归根到底,是高风险低回报的典型。   技术转让的要求违背商业规律,地质挑战推高建造成本,征地政策混乱、政府决策反复,加上资金链悬而未决,最终让原本看似诱人的670亿美元大单变成了一个“烫手山芋”。   其实不是世界不想帮越南,是越南开出的条件本身就让人望而却步。他们对自身吸引力的判断,显然高估了。   与其幻想一锤定音的大项目,不如参考印尼雅万高铁的做法,先从技术共享、商业贷款、阶段合作做起,才能一步步把风险拆解掉。   麦肯锡的报告指出,东南亚地区大型基建项目的成功率只有60%,而成功的项目往往都降低了初期的门槛。   站在全球基建竞争的角度看,越南的高铁计划要想真的变成现实,靠的不是什么革命感情,而是实打实的商业逻辑。   如果不调整思路,项目就只能停在图纸上。高铁不是摆设,想要别人投资,自己得先做好准备。   信息来源: 《一看就懂|为啥努力近20年,越南就是造不出高铁》——看看新闻Knews

0 阅读:2
飞绿说历史

飞绿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