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刘昌义竟率残部向日军投降,当了一个大汉奸,谁知一年后,他又从日军军营

史笔如刀 2025-08-07 01:55:59

1940年,刘昌义竟率残部向日军投降,当了一个大汉奸,谁知一年后,他又从日军军营里强势杀出,毙敌600余人!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0年春天,河南温县一带枪声不断,刘昌义带着残部苦苦支撑,此前,他是国民党豫北游击队的司令,部队最多时将近万人,在敌后作战中屡有战功。 但随着战线收缩,加上国民党内部对杂牌军的冷待,援兵、粮饷统统断了,部队兵员锐减,武器老旧,最终陷入绝境。 此时,敌军加紧围攻,刘昌义手里只剩几百人,许多士兵受伤,弹药接近耗尽,靠山靠水的根据地也被切断,他知道再拖下去就是全军覆没。 面对这种局势,刘昌义做出了一个令很多人震惊的决定,他主动写了降书,通过翻译官送到日军指挥部,不久后,他带着部队被日军接收,安置在温县附近的营地里。 日军给了他们一些新武器和食物,还给了他一个“华北第十五路军总司令”的头衔,这事很快传回国民党高层,不少人认为他投敌叛国,是铁板钉钉的汉奸。 在外人看来,刘昌义成了彻头彻尾的败类,可在日军营地里,他白天服从命令,晚上暗中观察,记下武器库、岗哨、哨兵换班时间,他要求士兵们每天操练,用偷出的布包住靴底,悄悄练行军。 他利用日军放松警惕的机会,把补给分发合理,尽力恢复士气,还秘密招收旧部和当地百姓加入,日军见他办事得力,对他越来越放心,甚至增加了他部队的配枪和弹药。 一年时间过去,这支部队已经悄悄壮大到三千多人,装备也比原来强得多,1941年9月的一天晚上,夜深露重,气温骤降,刘昌义决定动手。 他将部队分为三组,一组前往弹药库,一组干扰通讯系统,一组袭击日军指挥部,他们利用夜色掩护,悄悄接近目标,第一声枪响后,整个营地陷入混乱。 战斗持续了两个多小时,刘昌义的部队控制了大部分关键设施,炸毁了通信器材,抢占了武器库,日军措手不及,部分军官当场被击毙,部分还没穿衣服就被俘虏。 据战后统计,这次突袭打死打伤日军六百多人,还俘虏了十几名军官,缴获了大量枪械和物资,刘昌义带着部队迅速撤出,越过封锁线,向西突围。 消息传到重庆,国民政府高层反应不一,有人主张给他记功,也有人坚持追查他的“投敌”行为,最终,蒋介石批准给他三等云麾勋章,但兵权始终未归他掌握。 虽然部队被编为暂编十五军,他本人也升为中将军长,但在国民党系统中,他依然只是“杂牌军”,得不到真正的信任。 随后几年,他先后参加了多次对日作战,在1944年河南战役中,国军大部队溃败,刘昌义的部队却坚守阵地,顶住了日军的坦克和空袭。 他的两个主力师几乎全部阵亡,连副师长和团长都死在阵地上,他没有撤退,一直打到最后一刻。 抗战胜利后,他被调到第十九集团军担任副司令,这个位置看起来风光,实则无兵无权,后来他在上海遇到民革的刘云昭和李济深,开始接触民主运动,1948年,他秘密加入民革,逐渐与中共建立了联系。 1949年,解放军南下,上海保卫战打响,汤恩伯让刘昌义接管第五十一军,负责守城,但国军节节败退,汤恩伯和陈大庆相继逃跑,留下他一个人处理残局。 5月26日,刘昌义带着部队宣布起义,主动联系解放军交接,上海北部地区因此没有发生激战,许多工厂和学校得以保全。 新中国成立后,刘昌义协助华东局处理舟山地区的事务,后担任上海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他始终低调,不提过往,也不争功劳。 1985年,政府为他颁发起义荣誉证书,肯定他在关键时刻做出的贡献,1994年,他在上海去世,终年89岁。 从被骂“汉奸”到成为保城有功的起义将领,刘昌义用一场策反打破了所有人的质疑,他的那纸“降书”不只是求生,更是保存战力的伏笔。 他没有大张旗鼓地解释过自己的选择,只用一次次实战来证明,自己从没放弃过抗战的信念,在那样的乱世中,他选择了自己的方式,走出了一条最危险,也最有效的路。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0 阅读:3
史笔如刀

史笔如刀

用文字雕刻历史的真实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