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向要变了?特朗普专机还未抵华,美交通部长:领空控制权给中国 特朗普还没落地,中国制造的“翅膀”已经在美国头顶飞了好几年。 8月初,美国交通部长达菲抛出一句意味深长的话:“美国的领空控制权已经交给了中国人。”话一出口,配合着特朗普可能访华的舆论炒作,立刻引发一波中美“转暖”的解读。但稍微翻一翻背景就会明白,这不是递橄榄枝,而是敲警钟。 达菲的原话是针对无人机市场说的。中国消费级无人机在美国市占率超过九成,这是“难以接受”的事态。达菲紧接着提出一系列限制和调整政策,想办法给本土无人机企业铺路,说白了就是想从中国手里,把“低空”这块蛋糕抢回来。 但蛋糕好抢,牙口不好。 “低空主权”之争,掩盖不了中国产业链的压制性胜出 从公开内容看,美国想通过三步走恢复“控制”:第一是政策松绑,比如取消“视距内操作”的限制;第二是技术门槛设限,比如要求无人机必须装防撞系统;第三是行业规范设障,比如强制操作者通过背景审查和培训。 看起来是在推动市场,其实是拿监管当杠杆,清场竞争者。 但问题在于,美国现在连自己的“心脏”都造不出来。锂电池、电调、电机、飞控主板……全靠中国这边供货,甚至连熟练装配工人都靠不住。美国有设计公司,有概念图,有创业计划书,但没有产业链。没有产业链,就没有规模;没有规模,成本就下不来;成本下不来,市场就拿不回来。 更关键的是,中国无人机不是靠便宜吃下市场的,而是靠实打实的适用性。从雨林到高原,从农业到能源,从物流到巡检,全场景适配,不挑气候,不怕摔,连维护成本都能压到最低。你说便宜,它还抗造;你说高端,它也有旗舰机型打得过美货。 这才是真正的问题。不是美国想要回市场,而是它回不来。 市场不是靠喊话来的,是被用出来的 对中国来说,无人机并不是“战略级”的科技核心领域,却成了最能看出中美竞争本质的一块试金石。 美国人自己定下规矩,一边说要“鼓励创新”,一边在操作端加装防撞限制、审查制度。看似在提升安全,实则在把门槛往上抬。结果呢?用得起的企业减少了,用得起的人更少了。本想让无人机飞得更远,结果是让飞行许可证更难办、设备成本更高、小企业干脆退场。 从表面上看是政策松绑,实际上是做了个更小的围墙,想把外来的产品拦在门外。但问题是,中国的无人机已经不是“外来客”,它是市场自己选出来的“常驻代表”。 你可以不喜欢,但你没得选。 这不是“被统治”,这是美国产业“空转”后的代价 如果只是市场竞争,美国人不至于这么紧张。可问题是,他们想的不仅是市场,还有规则。 从芯片到电动车,美国已经连续在多个领域丧失主导权。每一次丧失主导权,背后都是同一套剧本:本土产业起不来,外部产品太强,最后只能靠打压对方换喘息空间。这一次换成无人机,也不过是剧本再演一遍。 可惜的是,中国无人机已经把用户习惯养出来了。美国想从规则上堵,太迟了;想靠关税扳回来,代价太大;想自己从头搭建产业链,时间根本不够。等你线投好了,用户早就习惯了用国产货。就像智能手机一样,等你硬件追上来,生态和系统又被别人锁死了。 美国不是第一次犯这个错,也不是最后一次。 中美关系不会因为一架专机改变方向 特朗普可能访华,但这并不意味着中美之间的技术封锁、市场竞争、产业对抗会就此缓和。就像达菲这次说的,不是我们不愿意用中国无人机,而是“不能接受”控制权在中国手里。换句话说,这不是合作障碍,是战略焦虑。 美方也许还幻想过“谈一谈就能改规则”,可现实是,低空已经飞满中国制造。而且这还不是最强的部分。中国的军用无人机、电力无人机、运输无人机、特种作业无人机……一大堆领域都已经走在前面。你说市场,美国守不住;你说技术,也没法超越。 那么剩下的选项就只剩两个:要么继续装睡,把市场拱手让人;要么祭出熟悉的工具箱,加税、限供、审查、设限,干脆把中国无人机往全球市场里挤出去。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美国会选后者。 这次说“领空控制权在中国手里”,下一次大概就是“国家安全威胁”。跟华为、字节、海康一样,熟悉的桥段,熟悉的剧本,只换了个主角。 “低空战争”已经开始,专机落地与否改变不了这条主线 特朗普是否访华,不重要。无人机这一仗,美方已经摆出阵势来硬抢市场了。只不过这一次,他们手里的筹码太少,对手太强,剧本写不下去了。 但他们还没打算改剧本。只不过,这一次天上不是美国说了算。 参考资料: 《美国交通部长称“领空控制权交给中国”》——《环球时报》 《美拟取消无人机飞行许可限制,试图打破中国主导地位》——《参考消息》
特朗普还没赴京,大批高层职员辞职,审批程序已瘫痪,中方行动了在特朗普尚未启程访
【7评论】【1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