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黄家驹在日本摔伤去世,蔡澜前往为他操办葬礼,记者问蔡澜:“你与黄家驹非亲非故,为什么愿意出手帮忙?” 蔡澜一句话就让记者敬佩不已。 这一噩耗迅速传回香港,引发巨大震动。Beyond乐队正值事业上升期,计划在日本推出第三张专辑,黄家驹的离世不仅让乐迷悲痛,更让整个香港演艺圈陷入迷茫。 当众人还未从震惊中缓过神来的时候,一位和黄家驹毫无血缘关系之人,主动挑起操办葬礼的重担,此人正是时年52岁的蔡澜。 当记者问及为何愿意接手如此棘手之事时,蔡澜的回答异常简洁:“我和富士电视台关系良好,又懂得以日语交谈,这件事当然交我处理。” 这句话表面看是陈述客观条件,实则透露出蔡澜一贯的处世哲学:以自身能力解决实际问题,不渲染情绪,不标榜情义。 他并非黄家驹的至亲,也非Beyond团队成员,却凭借在日本影视圈多年积累的人脉与语言优势,成为处理危机的最合适人选。 当时香港演艺界与日本媒体沟通存在诸多障碍,蔡澜的介入高效促成了遗体转运、文件办理及告别仪式安排等繁琐事务,让黄家驹得以体面返港安葬。 若深入观察蔡澜生平,便可知此举绝非偶然。金庸曾评价:“蔡澜兄是我一生中结伴同游、行过最长旅途的人”;倪匡称他是“少有的背后没有人说他坏话的人”;黄霑更直言“我最信赖的朋友是蔡澜”。 这些见证并非虚言——金庸逝世时,蔡澜默默记录葬礼全程细节寄给未能到场的亦舒,信中只字未提悲伤,却以平静笔触让友人“仿佛身在查先生身旁”,这份克制的深情恰是其人格的注解。 他处理黄家驹后事的方式,正是这种重诺笃行性格的延续:嘴上不说情义,行动皆是情义。 蔡澜对生死的通透认知也为此事埋下伏笔。他在自传《活过》中写道,历经岁月后已能“毫无保留地面对一切”,甚至飞机遇险时仍可平静品酒。 这种豁达并非是淡漠,而是深深扎根于对生命有限性的深刻接纳。因此面对黄家驹猝然离世,他未沉溺于悲痛,转而以务实态度维护逝者尊严。 值得一提的是,黄家驹昏迷时对弟弟黄家强说的最后一句话是“疼,保重”,而蔡澜以行动回应了这份“保重”——确保逝者获得安宁,生者得以慰藉。 32载悠悠岁月流转,至2025年6月25日,享年83岁的蔡澜于香港养和医院安然辞世,平静而安详地走完了他的一生。他同样提前安排好了身后事:不设葬礼,遗体火化,骨灰由侄女运回新加坡安置。 其助手杨翱透露,蔡澜临终之际,先是休息时长逐日增加,继而饮食渐少,最终缄默不语,于睡梦中安然辞世,平静地达成“希望不知不觉地走”的夙愿。 这份从容与当年处理黄家驹丧仪时的沉着如出一辙——无论对待他人结局还是自身终点,他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尊重。 回望1993年那个夏天,蔡澜为黄家驹所做的一切,早已超出普通友谊范畴。那是一位历经世事的智者对才华横溢却英年早逝者的痛惜,是香港文化圈中坚力量对新兴艺术火种的守护,更是用行动写下的悼词:真正的告别不在于泪水,而在于让远行者保有最后的体面。 当浮华散尽,蔡澜那句朴素的“这件事我来处理最合适”之所以令人敬佩,正因为其中蕴含了最珍贵的情义——不喧哗,自有声。 素材来源:环球网 环球网官方账号 2025-06-28 06:52
历史最菜,音乐已死,利益当道《歌手》这个节目真的不要再办了,它简直就是对音乐
【44评论】【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