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两名伪军打扫战场时,发现一个八路军还活着,正要上前补刀,这个八路军轻轻说了一句:“别动,一会儿就走,中国人不杀中国人”。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3年春天,日军在冀南地区发动了一次大规模“铁壁合围”,当时,八路军冀南第七军分区的一个小分队正驻守在山东冠县张柳召村。 这个村子地势开阔,四面无险,极不利于防守,小队里有一位副教导员,名叫秦光,他是湖北红安人,从十三岁起就参加了革命,已经经历过无数次生死考验。 当天凌晨,浓雾还未散尽,村东警戒哨突然传来警报,南边也发现敌踪,日伪军从四面包抄而来,显然这是一场有预谋的围剿。 面对突如其来的包围,秦光指挥小队火速转移,并带着部分战士从村里的抗日地道中突围,快到范庄时,前方路口已被敌人拦住,敌我力量相差悬殊,战士们弹药所剩无几。 秦光当机立断,将部队分成几路分散突围,他自己带着最少的一队人冲向敌人最密集的方向,他的目标是吸引敌人火力,为主力争取时间,他冲锋在前,投出手榴弹,掩护队员撤退。 在混乱中,一颗子弹击中他的腰部,鲜血很快染红了军装,他倒在地上,依旧紧握着手枪,身体靠在一棵倒下的树后,一动不动,身边的战友大多已经牺牲,剩下的寥寥无几。 枪声持续了整个上午,直到接近中午,战场才逐渐安静,日军和伪军开始清理战场。 他们的任务是检查每一具尸体,确保没有一个八路军战士活着,两名伪军走近秦光倒下的地方,他们看见秦光胸口还有微弱起伏,显然还活着。 那一刻,秦光身中数弹,早已说不出话,只是用尽力气动了一下嘴唇,他的眼神还清醒,表情痛苦但坚定。 那两个伪军对视了一眼,停下了动作,年轻的一人俯身靠近,仔细看了看伤口,然后转身去和另一个人耳语了几句,年长的伪军低头沉思片刻,似乎在权衡着什么。 他们并没有补枪,也没有大声呼叫日军军官,而是假装已经执行了任务,年长那人蹲下身,悄悄将刺刀刺在秦光身侧的泥土里,然后故意扬起灰土,做出一副任务完成的样子。 他们踢了踢秦光的腿,转身离开,留下了沉默的空气和越来越浓的血腥味,几小时后,太阳偏西,战场上的敌人渐渐撤离。 一位张家村的老乡趁着夜色,小心地来到战场寻找死者遗体,打算掩埋时发现秦光还有呼吸,立刻通知村里的人。 大家轮流抬着他,藏进一个山坡下的废弃土屋,村民找来药草和旧布,帮他包扎伤口,由于医疗条件极差,加上多处中弹,秦光整整昏迷了五天。 醒来后,他脸色蜡黄,呼吸微弱,声音几不可闻,但他始终清醒,知道自己得活下来,他不肯让村民白冒风险,坚决要求转移。 村民用一辆驴车,冒着夜路,把他送到八路军的联络点,医护人员立即抢救,但由于伤势太重,子弹碎片无法取出,他从此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天气一变就痛得无法直立。 回到部队后,领导一度以为他牺牲,正在准备烈士登记,见他回来,所有人都感到震惊,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秦光没有休整太久,就投入到新的战斗任务中,他开始担任部队政工干部,继续带领士兵参与战斗。 他的这段经历很快传遍冀南多个地区,大家都说他是命大,但他从未把生还归结为运气,他对身边的战士讲得最多的一句话是,要活得像个中国人。 他从来没有提及那两个伪军的名字,也没有试图查找他们,他明白,在那样的年月里,选择并不总是出自自由意志,但人心可以在关键一刻展现出力量。 多年后,有记者采访他时,他轻声提到了那次经历,他说他这条命,是战友用命换来的,是百姓用药草救下的,是那两个伪军放下刺刀留下的。 他说不清当时他们为什么会改变主意,但他相信,在极端的环境中,人心未必就冷到底。 秦光的故事只是那个年代无数战士中的一员,他身上的子弹伤,一直留到晚年;他在田间地头走路仍一瘸一拐,但他从不觉得痛苦,他常说,自己从死人堆里爬出来,不是为了活着,而是为了把信念带下去。 在张柳召村的战场上,那一句微弱的话救了他一命,也点燃了沉重战争中微弱的人性火光。 那不是一句求饶,而是一个在绝境中尚未熄灭的民族灵魂,它不响亮,却坚定;不慷慨激昂,却深入骨髓,在那样一个年代里,能说出这句话的人,值得被记住。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人民资讯——八路军中弹昏迷,伪军见他没死,轻声说:别动,中国人不杀中国人
1943年,两名伪军打扫战场时,发现一个八路军还活着,正要上前补刀,这个八路军轻
如梦菲记
2025-08-08 17:17:43
0
阅读: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