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毛主席找到宋庆龄,说要还50000美元给她,宋庆龄摸不着头脑,

如梦菲记 2025-08-08 17:17:43

1954 年,毛主席找到宋庆龄,说要还 50000 美元给她,宋庆龄摸不着头脑,却问:我什么时候借的钱,我咋不知道?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4年,中南海的一间会客室里,毛主席郑重地将一笔款项交给宋庆龄,这笔钱,是十八年前红军长征结束后极端困难时期所借。   毛主席特意让人核算了当年的汇率和利息,总共折合人民币十二万元,他说,这笔钱该还了。   宋庆龄一时没有反应过来,她翻看着那一叠钞票,眉头轻轻皱起,有些不解,她问身边的工作人员,这笔钱是什么时候的事。   她的记忆中,从没有想过向共产党借出过什么钱,也不曾在意过回报,后来,才有人向她解释,这笔款,是她在1936年捐出的五万美元。   1936年冬天,红军刚刚结束长征,从江西出发的几十万人,最后只剩下两万余人艰难到达陕北,粮食几乎耗尽,棉衣短缺,很多战士穿着破旧的单衣,靠草鞋行军。   寒风刺骨,夜宿窑洞,几乎熬不过那个冬天,中央当时与外界联系极少,所有补给线都已断裂,形势如同孤岛,毛泽东等人商议之后,决定向宋庆龄发出一封信,请她代为筹措一笔款项。   宋庆龄当时身在上海,生活并不宽裕,她既承受着国民党的监视,又需要保持对社会舆论的克制,她和家族早已决裂,不能指望从亲人那里获得帮助。   她没有犹豫,变卖了自己和孙中山共同生活过的那套旧宅,又将一些藏书、字画送去变现,还取出了仅有的抚恤金,加起来,刚好五万美元。   这笔钱没有通过银行汇款,也没有留下任何书面记录,她找来可靠的地下党员,把钱装进几个木箱,以医疗物资为名送出上海。   运输路线绕过了各个检查站,花了好些天才悄悄送到陕北,在接收到这笔资金后,红军迅速采购粮食和棉衣,最紧缺的部分被送往高原地区。   很多士兵终于穿上了厚衣服,躲过了零下二十多度的夜晚,那一年冬天,尽管苦寒依旧,红军活了下来,士气也被点燃。   这笔钱,在后来成为红军走出低谷、走向抗战主力的重要支点,而宋庆龄从未谈起这件事,她也从未把这当作“借出”的款项。   她心里清楚,共产党没有忘记这段历史,只是那时候还不起,如今国家有了基础,就一定会归还。   到了1954年,国家财政初稳,毛主席开始思考怎样处理这笔旧账,他认为,宋庆龄无论当年如何低调,这笔钱都必须还。   共产党对待朋友的信任必须有回应,他特地让人计算本金与利息,折算出应归还的人民币金额,并安排了中南海的一次会面,将这笔钱亲自交到宋庆龄手中。   宋庆龄收到钱后,没有留作私用,她把全部款项转捐给中国福利基金会,用于资助儿童教育和医疗项目。   她认为,这笔钱过去救了士兵,现在也该用来救更多的孩子,这项基金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间,资助了无数乡村学校、诊所和儿童保健项目。   她的身边人说,她从没提过自己做过什么大事,她不爱留痕,不爱张扬,她总说,自己所做的只是对这个国家该做的事,对她来说,不是党欠她一笔钱,而是这场革命让她有了继续前行的理由。   这件事之后,再没有被公开提起,没有报道,没有仪式,毛主席在很多场合都没有讲过这段往事。   他知道,这不仅是还钱,更是还一份无声的信任,宋庆龄默默把钱送回人民手里,也送回了她当初托付希望的那一份初心。   时间流转,新中国走过了风雨交加的岁月,宋庆龄晚年生活朴素,依旧关注儿童和妇女事业,常年在外事活动中代表国家发声。   她始终不曾主动谈起那年冬天的事,也不曾在公共场合接受有关这笔还款的称赞,她像一条静静流淌的小河,将自己的一切,都汇入了奔腾的历史主流里。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长江日报——这件珍贵文物首次展出印证一段往事,宋庆龄抵押房子筹款支持中国共产党

0 阅读:126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27

用户10xxx27

2
2025-08-08 21:51

宋先生了不起,大道至简,功在国家。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