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马占山将军宣布向日本投降,顿时国内上下一片哗然,讨伐声不绝于耳,然而在受降仪式上,马占山竟以不识字为由,拒绝在协议上签字!一个月后,他更是从日本人手里带回2000万元用于抗日!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32年初,全国各地的报纸几乎同时登出一条让人难以置信的消息:在嫩江江桥战场上曾击退过日本装甲车的马占山,宣布向日军投降。 电报传到南京,报馆加印号外,街头巷尾传来骂声,学校里的学生剪掉他的照片,丢进火里,上海的捐款站在一夜之间被冷落,支援东北的热潮骤然降温,许多人觉得这个曾经的抗日象征,顷刻间成了叛徒。 几个月前的江桥,寒风刺骨,战壕里是穿着单薄棉衣的士兵,部队缺乏重武器,只能用步枪、土炮抵挡日军的密集攻势。 战斗持续了十五个昼夜,冰面上溅满了血,冻土被炮火翻开,连天的硝烟中,阵地一次次被冲击,又一次次被守住。 这场胜利让马占山的名字传遍全国,但胜利并没有带来援兵,关内发来的只是几封让他保存实力的电报,真正的部队始终没有踏过山海关。 到1932年初,形势已经急转直下,日军调来大量兵力,齐齐哈尔被团团包围,补给线切断,弹药几乎耗尽,许多士兵只能用木棍代替钢枪操练。 粮食短缺到连战马的饲料都被拿来煮成稀粥,面对即将全军覆没的局面,日本方面送来一纸劝降条件,声称只要归顺,可以保留军权和职位。 二月下旬,齐齐哈尔的受降仪式被精心安排在伪满省政府礼堂,日军高级将领亲自到场,摄影记者准备捕捉东北军首领屈服的瞬间,会场摆满了印有菊纹徽章的文件,墨汁与毛笔已经摆好,场面整齐而庄重。 就在这一刻,马占山突然把笔放在桌上,拒绝在任何文件上留下字迹,会场一片尴尬,日方原本想用影像记录的投降场景就此无果。 接受伪黑龙江省长职务后,他不穿伪军制服,不搬进日军安排的官邸,不在关键文件上签字。 他以省长身份开始重新调动资源,用补充战备的名义,从伪满银行和日方拨款中转出大笔资金,将一车车枪支、弹药、粮食、药品秘密运往黑河方向。 他还从日军手里要来三百匹战马,分批送往山区的抗日武装,短短几周时间,2400万伪满币和大批物资离开了齐齐哈尔。 日军很快察觉异常,兵员和物资频繁消失,哈尔滨的警备司令部报告,一个月内有数百名士兵带枪失踪。 调查随即展开,但马占山总能找到理由应付,他推脱说要核实文件,或者把责任推给下级,拖延调查进度,让日方始终没有抓到实据。 1932年4月初,他以检查防务为名,带着两百多名亲信和满载物资的车队驶出齐齐哈尔,车队没有返回,而是穿过白雪覆盖的原野,直奔黑河方向。 等到日军发现,这支队伍已经到达目的地,并在当地升起了抗日的旗帜,跟随他的人,把在齐齐哈尔筹集到的资金、战马和武器全部带回,为重建武装提供了充足的保障。 重新聚起的队伍很快开始行动,他们袭扰铁路,破坏日军补给线,夜间用马队突袭据点,与其他抗日力量联合后,队伍规模不断扩大。 那些曾经因为投降消息而离开的旧部,在得知真相后陆续返回,社会舆论也开始转向,人们意识到,那段被视为耻辱的日子,其实是在为反击积蓄力量。 在随后的几年里,他继续带兵与日军周旋,多次在黑龙江一带打击敌人的运输线,尽管形势依旧艰难,但他始终坚持在战场上保有一支能作战的力量,西安事变爆发时,他也出现在支持抗日的阵营中。 抗战结束后,他的经历依旧复杂,旧军阀的身份、出身草莽的背景,让他在政治体系中难以获得重用。 他没有写回忆录,也没有公开为自己辩解,那份伪省长的委任状,他一直留着,不是作为荣耀的证明,而是提醒自己,曾经有一段时间必须在屈辱中谋求生机。 1950年冬天,他在北京病逝,那天雪花飘落,送葬的队伍经过长街巷陌,一些市民自发站在路边,没有喧闹,也没有掌声,只是默默注视灵车驶过。 这位在江桥上开第一枪的将军,用一场短暂的假降换来了继续战斗的筹码,也用一生的经历告诉人们,抵抗有时需要勇气,也需要在绝境中保存力量的智慧。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天津日报——抗日英雄马占山:幼年上山落草 曾任伪满军政部总长
1932年,马占山将军宣布向日本投降,顿时国内上下一片哗然,讨伐声不绝于耳,然而
如梦菲记
2025-08-09 14:17:4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