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后,年仅16岁的“小汉奸”铃木三郎,不仅没有受到制裁,反而以新身份出现在大众面前,让世人大吃一惊!
陈敏学生于1929年,在广东深圳老东门一个普通人家长大。那时候,日本侵华战争刚打响没多久,1938年10月,日军从大亚湾登陆,很快就占了广东大片地方。日军不光用枪炮,还想从文化上控制中国人,在广州和周边设了很多日语班,专挑小孩和青少年下手。陈敏学才10岁,就被士兵从家里拉走,扔进这些班里。日军军官管得严,孩子们每天学词汇、语法,学不好就挨罚。他学得快,两年多就能跟日本人聊天了。 1942年下半年,13岁的陈敏学被日军看中,拉进驻广州的冈田部队司令部当翻译。日军给他起名铃木三郎,还发制服和薪水,比普通中国人挣得多。他负责翻文件、情报,接触到日军行动计划。周边人看到他这样,都把他当汉奸,避着他走。日军在广东干了不少坏事,抓人审讯,抢东西,陈敏学在那儿工作,自然沾上嫌疑。但他表面顺从,实际在等机会。 1943年冬天,东江纵队港九大队的人找上他。东江纵队是广东香港一带的抗日游击队,活动隐蔽,打击日军补给线。他们调查过陈敏学,知道他在翻译时故意搞错一些情报,帮中国人减轻刑罚,就发展他当情报员。从那以后,他白天在司令部抄文件,晚上偷偷传消息给游击队。情报包括日军调动、仓库位置,这些帮游击队打了几个胜仗。日军起疑心,审过他几次,用刀威胁,但他咬牙顶住,没露馅。 日军在广东推行奴化教育,不止教日语,还强迫中国人认天皇,参加他们的活动。陈敏学在班里学的东西,都是宣传日本强大、中国落后的那一套。他作为翻译,帮日军传话给当地人,劝降或招工。民众恨汉奸,抗日情绪高涨,有人公开骂,有人暗地里想办法报复。但陈敏学忍着,继续工作,因为他知道情报的价值。东江纵队用这些情报,救出不少被抓的同志,还破坏日军运输。 1944年,日军加强内部检查,陈敏学成了重点对象。日军抓到几个中国人审讯,他翻译时稍有偏差,就被盯上。但他装傻,坚持说自己忠诚。游击队那边,情报源源不断传来,帮他们营救盟军飞行员。东江纵队港九大队在香港深圳一带活跃,成员多是本地人,熟悉地形。陈敏学的情报让日军行动屡屡失败,他们气急败坏,却没抓到把柄。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广东日军残部还不肯缴枪,在沙头角等地据守。铃木三郎这名字在当地人人喊打,大家等着清算他。可他突然出现在东江纵队队伍里,用日语命令日军投降。日军认出他,傻了眼,原来三年多来,他一直是游击队的卧底。民众得知真相,从骂转为敬佩。他领队收缴武器,传达中国优待俘虏的政策。日军投降后,承认被骗了那么久。 东江纵队在抗日中功劳大,不仅打日军,还营救文化人士和盟军人员。陈敏学作为少年情报员,风险高,年纪小,但坚持下来。投降那天,他公开身份,让大家明白汉奸外表下藏着抗日心。日军在广东犯下罪行,屠杀抢掠,铃木三郎的角色让人们反思,谁是真汉奸,谁是英雄。真相大白后,舆论转向,赞扬这种隐忍。 1946年,东江纵队北撤到山东,陈敏学随队走,参与解放区工作。队伍沿路行军,分发物资给村民。他后来回广东,定居深圳,继续普通生活。20世纪后期,他常参加抗战纪念活动,在深圳东江纵队纪念馆讲经历,捐史料如文件和纪念章。馆里展出他的故事,提醒后人抗日艰辛。 陈敏学晚年住在深圳社区,偶尔外出,拐杖声节奏均匀。2018年,他去世,享年89岁。留下的事迹在纪念馆流传,后人参观阅读。他的经历证明,抗日不分年纪,普通人也能贡献大。东江纵队整体北撤后,部分成员留在广东,参与后续斗争。陈敏学的捐赠包括曾生将军的百年诞辰章,强调情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