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7年,川蜀之战,晋军即将溃败。此时,小兵突然加大力度擂鼓,晋军奋力一击,10

史海奇报屋 2025-08-10 11:51:55

347年,川蜀之战,晋军即将溃败。此时,小兵突然加大力度擂鼓,晋军奋力一击,10万汉军一败涂地,桓温迎来崛起的机会。 小人物改变历史,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历史上的例子很多,李猪儿杀安禄山,宗爱刺死拓跋珪,章寿麟救曾国藩,张皮绠斩僧格林沁,家喻户晓。 李猪儿、宗爱、章寿麟、张皮绠留下了姓名,官方修史书时给他们一席之地。不过,更多的小人物,他们姓甚名谁并不清楚,例如东晋一位负责擂鼓的小兵。 擂鼓小兵,何许人也,史书没说,《晋书》只给他一个身份“鼓吏”。就是这位擂鼓小兵,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历史,成就了桓温的功业。 347年,桓温决定消灭“成汉”,夺取四川,控制整个长江防线。桓温,此时身份是荆州刺史,手握重兵。 东晋南朝历史上,荆州控制上游,扬州控制下游,是两股最强大的武装力量。再则,门阀政治下,各方相互博弈,军政风雨诡异。 攻入四川,消灭“成汉”,并非东晋朝廷的意思,而是桓温的打算,朝廷并不支持,反对声音很大。 东晋朝廷为何反对西征呢?很简单道理,门阀政治内斗,他们不希望桓温建立战功,树立新的威望,并把荆州、益州连成一片。 桓温西征,是力排众议,自己独自出兵,增加政治资本。如此,桓温这次打仗,政治目的大于军事目的,不容有错。 桓温西征,晋军声东击西,所向披靡,很快杀到成都郊外。“成汉”皇帝李势,聚集10万人马,与桓温决战。 晋军人数不多,只有3万而已,但单兵作战能力比汉军强。如此,双方算旗鼓相当,打得十分激烈。 桓温亲自上阵督师,指挥晋军作战。李势也御驾亲征,汉军在皇帝的鼓舞下,朝着晋军杀来,万箭齐射。 汉军箭如雨下,晋军前锋大将龚护身中十五箭,依然不愿意撤退,阵亡沙场,晋军损失很大。 激战中,汉军直奔桓温而来,李势调来弓箭手,对着桓温所在的中军齐射。 箭矢如瀑雨,一支箭直接射到桓温脚跟前,战况十分危险,对将帅的意志力与魄力提出了挑战。 桓温魄力如何呢?客观看待历史,桓温没有担任职务,还是“孤身一人”时胆子特别大,这点从他独自手刃仇人江彪三兄弟一事可知。 孤身一人,啥也没有,桓温敢放手一搏。一旦拥有了权力与兵力,有了身家资本,桓温就爱惜羽毛了。 放手一搏,孤注一掷,不达目的不罢休,桓温做不到,他不希望损失实力。如此,战况最激烈的时候,桓温下令撤兵。 桓温不敢继续打,不想损耗实力,这支武装力量是他在东晋立足的资本。如此,晋军撤退不可避免,但意外出现了。 双方进入焦灼状态,没有谁有优势,晋军也不是到了崩溃边缘。负责擂鼓的小兵,以为听错了命令,不是鸣金收兵,而是加大力度擂鼓。 小兵看来,晋军打得非常激烈,将士奋力拼杀,不可能撤退。撤退命令一定是“误传”,真正的命令应该是进攻,全力以赴。 小兵这次“失误”,拯救了晋军,也是成就了桓温的基业,影响了历史发展。 鼓声震天动地,晋军士气旺盛,认为是主帅发起总攻的命令,故而再次进入满血状态,而汉军到了崩溃边缘。 晋军突如其来的巨大鼓声,汉军以为晋军有新生力量投入战斗,故而招架不住,纷纷溃败,李势成为俘虏。 桓温西征,大战途中底气不足,已经下令撤兵,但负责擂鼓呐喊的小兵改变了战局。小兵误以为是进攻,加大力度擂鼓,终于击败汉军,灭了“成汉”。 擂鼓小兵这次“失误”,对历史影响非常大,不但让桓温得以崛起,也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南北朝的出现。 没有这位擂鼓小兵,晋军撤退,桓温想要消灭“成汉”就很难了。一旦撤退,意味着晋军胆怯,汉军士气旺盛,攻守之势异也,桓温西征失败。 如前所述,桓温西征本来朝廷就不支持,反对声音声音很大。一旦桓温西征失败,本就不高的威望瞬间消失,不但保不住荆州刺史职位,也会被殷浩等人踢出局。 这位小兵,改变了什么呢?桓温胜利了,威望瞬间猛涨,成为江左的柱石,压制住了反对者,把殷浩踢出局。 桓温能够三次北伐,纵横中原,一度杀入关中,并凭借威望要求赐予“九锡”,他应该感谢这位擂鼓小兵。 东晋门阀,王、庾、桓、谢四大士族,桓温缔造了一个时代。没有桓温打下的基业,也就没有桓玄的“冲动惩罚”,刘裕也无法借助平定桓玄之乱崛起,开启南朝时代。 从历史长时段来看,擂鼓小兵改变了历史,虽说这位小兵当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而史书上也没留下他的名字,只知道他是擂鼓小兵而已。 改变历史走向的人物,不一定是大人物,也可能是被忽视的小人物。只不过书写历史时,大人物是主角,本身有光环加持,小人物只能是陪衬。 例如,钓鱼城之战,被誉为改变欧亚格局的战斗。谁打死蒙哥大汗呢?王坚是守将,他是主角,发射投石机的小兵,则没人知道他是谁。

0 阅读:43

猜你喜欢

史海奇报屋

史海奇报屋

屋内奇报,历史别样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