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俄罕见意见一致:宁可此国从地球上消失,也绝不允许它拥有核武器。中俄经常联手反

世界今若在 2025-08-10 19:25:09

中美俄罕见意见一致:宁可此国从地球上消失,也绝不允许它拥有核武器。中俄经常联手反对美国霸权主义,但是有一件事,三国的意见却出奇地一致,那就是宁愿这个国家从地球上消失,也不能让它造出来核武器,这个国家到底是谁? 在这个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国际舞台上,中美俄三国很少站在同一个战壕里,但这次,他们却罕见地达成了一项“生死级”共识:日本,绝不能拥有核武器,哪怕代价是它从地球上消失。 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公开数据,日本目前拥有47吨分离钚,这些足以制造6000枚核弹头。 更关键的是,这些钚并不是“意外积累”,而是长期以来以“民用核电”的名义系统性保留的。 日本青森六所村的再处理厂,具备把这些钚提纯到武器级的能力。技术储备、产业链条、运载工具,日本早已一应俱全。 如果说技术是硬实力,那政策就是风向标。2022年,日本政府通过了新版《国家安全保障战略》,首次将中国列为“最重大安全威胁”,同时提出“发展反击能力”。 这听上去没明说核武器,但实际上是为“核模糊战略”埋下了伏笔。 再加上自民党高层频频推动所谓“核共享”计划,试图让美国的战术核武器进入日本本土,表面上是“防卫”,实质上是把“无核三原则”撕开了口子。 这些动作不仅仅让邻国不安,更让中美俄三国警觉到了一个共同风险:一旦日本拥核,整个东亚将陷入核武竞赛。 韩国早就放话,如果日本拥有核武器,韩国也将重启战术核部署,甚至直接退出《朝鲜半岛无核化宣言》。而朝鲜的核试验不会等韩国动手,它早已在等待借口。 中国方面的态度非常清晰。东部战区已经组织数次模拟打击演习,假设目标正是日本的核设施。 东海方向部署的鹰击-18反舰导弹,其射程足以覆盖日本多座美军基地和关键港口。 外交层面,中国多次引用二战《波茨坦公告》第12条,明确指出日本不得拥有任何破坏性武器,核武器自然包括在内。 与此同时,俄罗斯也没闲着。千岛群岛上新部署的S-400防空系统和“萨尔马特”洲际导弹,演习科目中明确包含“应对日本核突袭”的设定。 莫斯科方面多次通过外交渠道对东京发出警告:一旦日本在领土争端背景下推动核武装,将被视为“先发制人”的合理理由。 美国的态度则显得微妙许多。一方面,它是《美日核能协定》的主导方,对日本每年钚流向的报告有完全监控权;另一方面,美国也难以完全放手——既想借日本制衡中俄,又害怕一旦日本真拥核,历史上广岛长崎的阴影会被彻底翻篇,东京变成“另一个华盛顿”。 这就是美国的两难:一边管控,一边放纵。而中国和俄罗斯则更倾向于“彻底封堵”。在防范核扩散这件事上,中俄的态度比美国更坚决,底线也更明确。 再看日本国内,其实也不是铁板一块。广岛、长崎的民众从未忘记原爆的恐惧。2025年春,广岛市上万名市民集会,反对美军基地扩建和核共享计划。 九州地区也爆发了针对导弹部署的持续抗议。这些声音虽然在日本主流政坛中不占优势,但却可能成为三国政府间博弈中撬动日本政策的民间杠杆。 而日本政府的治理能力,也让人难言放心。福岛核事故后,核污水排海至今已超过10万吨。 2025年上半年,多国监测到排放海域放射性铯-137浓度超标,国际原子能机构已向日方发出正式质询。这种对国际规范的轻视,更加剧了三国对其核安全管控能力的怀疑。 更大的风险,是制度本身的破窗效应。一旦日本以“民用核”之名完成核武突破,伊朗、沙特、甚至土耳其都可能效仿。 因为它们也拥有类似的核技术基础,缺的只是一个“先例”。日本如果打开这扇门,全球核不扩散体系将直接崩塌。 从表面上看,中美俄对日本核问题的立场一致是一种“意外合作”。但深层来看,这种共识背后其实有不同的逻辑。 中国和俄罗斯更关注地区安全和历史正义,美国更多是基于战略控制和技术垄断。如果未来日本继续推动核能力突破,这种临时协作机制能否维持,仍有很大变数。 不过短期来看,三国对日本的核动向已经构建起了一个“多维封锁网”:技术上监控、外交上施压、军事上威慑、民间上引导。 在这个框架下,日本想要悄悄“造点东西”,难度不小。

0 阅读:1

猜你喜欢

世界今若在

世界今若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