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最近网上对清朝的风评越来越恶劣?因为大家慢慢回过味儿来了,李约瑟难题从头到尾就不是一个难题。 长久以来,人们都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曾经领先世界的中华文明,会在近代突然落后? 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或许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因为真正的中华文明,在1644年之后就已经被按下了暂停键。 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的核心疑问是,为什么中国古代科技如此发达,却在近代落后于西方? 这个问题隐含了一个前提,即中华文明的发展是连续的,但事实可能恰恰相反,1644年明朝灭亡后,中华文明的核心发展逻辑被强行中断,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完全不同的统治体系。 明朝末年,徐光启等人已经开始系统性地翻译西方科学著作,民间手工业技术(如纺织、冶金)也处于世界前列。 然而,清朝入主中原后,这些发展趋势并未延续,相反,清朝统治者更注重维护自身的统治稳定,而非推动社会进步。 例如,明朝的《天工开物》详细记载了当时的先进技术,而清朝的同类著作却大幅减少,甚至出现了技术倒退的现象。 清朝的统治方式与明朝也是存在本质差异的,明朝虽然也是专制王朝,但社会活力并未被完全压制,民间经济、文化、技术仍在自然发展。 而清朝则通过文字狱、闭关锁国、八旗制度等手段,彻底改变了社会的运行逻辑,让整个社会都处在封建制度的控制下,又怎么能焕发活力。 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火器技术,明朝军队早已大规模使用火器,甚至发展出多级火箭(如"火龙出水")等先进武器。 但清朝入关后,火器的发展几乎停滞,甚至出现倒退,康熙时期虽然短暂重视过西方火炮技术,但整体上,清朝更依赖他们更熟悉的骑射战术,直到鸦片战争时才发现自己的武器已经落后世界数百年。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学术领域,明朝的士大夫阶层对西方科学表现出浓厚兴趣,徐光启、李之藻等人与利玛窦合作翻译了大量科学著作。 而清朝的学术氛围则趋于保守,考据学成为主流,真正具有创新性的科学研究几乎绝迹。 1912年清朝灭亡,民国建立,表面上中华文明得以"复国",但实际上,社会仍未完全摆脱清朝的遗留影响。 军阀混战、列强干涉、思想混乱,使得真正的文明复兴迟迟未能实现,直到1949年,中国才真正开始系统性重建自己的文明逻辑。 新中国成立后,尽管起点极低,但发展速度惊人,这一现象很难用单纯的"落后就要追赶"来解释。 更合理的解释是,中华文明的核心竞争力并没有消失,只是被清朝的统治模式压抑了三百年,一旦束缚解除,原本的文明基因便迅速发挥作用。 从具体数据来看,明清两代的差异极为明显,科技著作数量上,明代科技类书籍占比很明显是高于清代的,而且内容更具创新性。 在民间经济活力上,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的商品经济也是高度发达,而清朝则长期维持小农经济模式。 在对外交流上,明朝虽也有海禁,但民间海外贸易依然活跃,而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则彻底切断了中国与世界的科技交流。 这些数据表明,清朝的统治并非中华文明的延续,而是一次彻底的文明断层。 李约瑟难题之所以成为难题,是因为它默认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 但历史告诉我们,1644年之后的"中国",已经是一个被异质统治逻辑支配的社会。 真正的中华文明在1912年才重新获得自主权,并在1949年后开始全面复兴。 如今对清朝评价的走低,恰恰反映了人们对历史认知的深化,我们终于看清,近代的落后并非文明本身的缺陷,而是文明被强行中断的结果。 信息来源:《中国火器史》(军事科学出版社1991)
为什么最近网上对清朝的风评越来越恶劣?因为大家慢慢回过味儿来了,李约瑟难题从头到
寂影随风舞袖如
2025-08-11 12:59:53
0
阅读: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