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之前高调加征50%关税,想靠“保护本土产业”对抗中国制造,结果中美突然宣布:暂停对彼此商品加征24%关税,为期90天。 这几年,印度政府总喊着“自力更生”,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子产品、化工品等疯狂加税,最高到50%,莫迪的逻辑很简单:税一高,中国货就贵,印度老百姓就会买本土产品,本土企业就能趁机崛起。 但现实是,印度制造业太弱了——工厂缺技术、工人没技能、物流慢得像蜗牛,连手机零件都要靠进口,关税一加,成本全转嫁到消费者头上,手机贵了、家电涨了,老百姓反而更不买账了。 更搞笑的是,中国制造没被吓退,反而通过越南、马来西亚等国“绕道”进入印度,莫迪的“关税大棒”,最后只打到了自己的钱包。 就在印度被关税折腾得焦头烂额时,中美却悄悄“和解”了——双方宣布暂停加征24%关税,涉及机电、农产品等一堆领域,这操作看似突然,其实早有苗头:美国现在通胀高得吓人,急需降低进口成本压物价;中国则想稳住出口,给经济复苏争取时间,而印度呢?既不是中美贸易的核心伙伴,也没在关键产业链里占位置,自然成了这场“默契”里被忽略的那个。 更扎心的是,印度之前还拼命拉拢美国,想一起“去中国化”,结果美国根本没把它当回事,转头就和中国谈成了协议,莫迪这才发现:原来自己连“棋子”都算不上,只是个“看热闹的”。 印度的遭遇,暴露了它在全球贸易里的尴尬定位:一边想靠关税保护本土产业,却忘了制造业升级需要的是技术、人才和基础设施,不是简单的“涨价”;一边想在中美之间左右逢源,结果因为实力不够,连“入局”的资格都没有。 中美暂停关税的背后,是两国对全球供应链的绝对掌控——他们能通过调整政策重新分配资源,而印度却连“分一杯羹”的机会都抓不住。 随着RCEP推进,东盟、中日韩等经济体抱团越来越紧,印度如果继续关起门来加税,只会让自己被孤立在区域经济圈外,到时候连“围观”的资格都没了。 印度的教训,给所有想靠“保护主义”崛起的国家提了个醒:关税可以当“盾牌”,但当不了“武器”,印度制造业的短板,不是靠提高进口成本就能补上的,而是得从根本上改革教育、修路建厂、优化营商环境,吸引外资和技术,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否则,就算关上大门,本土企业也只能在低水平里打转,永远成不了气候。 另外,印度在中美之间的“摇摆”策略,也显得太短视了,现在的全球贸易,早不是“非此即彼”的零和游戏,而是多边合作、互利共赢的生态。 印度如果想真正崛起,就得放弃“选边站”的思维,转而以更开放的姿态加入区域合作,提升自己在产业链里的位置。 不然,它只能继续站在“关税山巅”,看着中美等大国在全球化浪潮里赚得盆满钵满,而自己却因为固执和短视,连汤都喝不上。 毕竟,在这个互联互通的时代,没有哪个国家能真正“独善其身”,合作和开放,才是通往繁荣的唯一路子。
莫迪之前高调加征50%关税,想靠“保护本土产业”对抗中国制造,结果中美突然宣布:
物规硬核
2025-08-13 04:22:1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