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一女子,把97岁生活不能自理的婆婆接到家,安排在孩子房间住,孩子不高兴,嫌有老人味,女子直接回了句:“这是你爸的妈,你爸不养你,都得养他97岁老娘” ,这话一下子就让孩子沉默了。 原来,97 岁的婆婆连筷子都握不稳,吃喝拉撒全靠人伺候,儿媳一咬牙,把婆婆接到自己家,一开始安置在了自己的房间。 从那以后,女子每天天不亮就起来,先给婆婆擦身子、换干净衣裳,再把昨夜换下来的脏被单泡进盆里,有回邻居撞见她打趣说:“你这当儿媳的,比亲闺女还细。” 女子笑着说:“我婆婆年轻时,一个人操持八口人的饭,现在轮到我接棒了。” 夜里她定闹钟,两小时醒一回,摸黑给婆婆端水,盖好踢开的被子,沙发太软,她总睡不安稳,可天一亮,又挎着篮子去集市买婆婆爱吃的软糕。 直到两年前摔断了腿,从此连床都下不了,脑子也糊涂了,有时盯着墙上的挂历能看半天,却认不出跟前的孙子,女子家主卧的床太高,夜里婆婆翻身,稍不留意就可能栽下来。 思来想去,女子把婆婆挪进孩子房间,那屋的床矮,边上还有护栏,夜里起来喂水、擦身都方便,然后让孩子住自己的屋子,女子就抱着花格子被单,轻手轻脚搬到沙发上,还催孩子:“回你屋睡,别冻着。” 可没想到,有天孩子放学回来,推开门又赶紧关上,捂着鼻子说:“妈,奶奶屋里有股味。” 女子正给婆婆喂苹果泥,勺子悬在半空。 她没骂,也没训,擦了擦婆婆沾着果肉的嘴角,才慢慢开口:“你奶奶年轻时,抱着你爸在怀里喂奶,给你爸补衣裳补到后半夜。现在她老了,连自己是谁都不记得,可咱们得记得她是谁。” 孩子没作声,女子又补了句:“这是你爸的妈,你爸不养,你都得养他97岁的老娘。” 客厅突然静了,只有婆婆含糊的嘟囔声。 这事传到网上,评论区炸开了锅: 有人说:“这才是最好的家教!孩子现在嫌味,将来就懂这份沉甸甸的责任。” 还有人叹:“老人味是时光熬出来的印记,嫌的时候想想,自己老了会不会也被这么嫌?” 其实没人知道,女子把婆婆接回家前,姑姐们要接老人去养老院,她摆摆手:“咱妈守着咱家长大,老了也得守着家。” 她给婆婆擦身时,会轻轻说:“妈,当年您教我蒸馒头,现在我教您吃软糕。” 婆婆听不懂却会笑,女子没把“孝顺”喊得震天响,而是用行动铺路:睡沙发的是她,洗脏衣的是她,给婆婆擦身喂饭的还是她。 孩子嘟囔的“味”,或许只是本能的不习惯,可女子的话,把“血脉里的债”摊开了,今天你嫌老人的味,明天谁来包容你的老?婆婆也曾是抱着孩子奔跑的人,只是岁月把她变成了需要被喂饭的模样。 女子接住了这份衰老,也给孩子树起了榜样:原来孝道不是课本里的字,是一辈辈人弯腰做事的影子。 那么你们怎么看待这件事呢?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们的看法吧!
昨天,我朋友的婆婆打电话说想孙子了,想过来住两天,结果她还没说话,她老公直接就拒
【4评论】【5点赞】
三人日
不容易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