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媒:要是中国打仗,会有很多国家对付中国,别以为有航母和导弹就可以不用怕了。 只有动武力,把对手彻底打疼的时候,一切都迎刃而解,才能赢来真正的尊重与和平。 这话听着挺唬人,但仔细琢磨,其实暴露了某些国家对中国军力的真实焦虑——他们怕的不是中国动手,而是中国真动手了他们扛不住。 中国这些年在军事现代化上的投入和成果有目共睹。就拿导弹来说,东风-27远程反舰弹道导弹射程高达8000公里,还配备了高超音速滑翔弹头,这种弹头能在末端阶段以极高速度变轨机动,规避现有防空系统拦截。 美国现有的标准-6防空导弹根本拦不住,甚至考虑把“爱国者-3”装上舰艇来增强拦截能力,但这也只是权宜之计。美军官员自己都承认,这种应急措施效果并不乐观。 东风-27的出现,直接压缩了美国航母在太平洋地区的活动空间,让美军不得不重新审视和布局舰艇的防御体系。 再看空军,解放军拥有约2500架各类战斗机,包括歼10系列、歼11B系列、歼16系列、歼20系列等,现代化率从2010年代的60%升至85%以上。仅东南沿海就能部署至少一半空军力量,超过1000架飞机参与制空权争夺。 美国智库国际战略研究中心的报告也承认,解放军空军实力在亚太地区形成了不对称优势,美军远程导弹库存有限,仅能支撑短期行动,而解放军导弹体系覆盖广阔区域,能有效压制外部介入。 海军方面,中国海军舰艇数量已超过370艘,从300艘扩张至395艘,支持多域融合。南海的美济礁、渚碧礁等岛礁上,中国建成了相当规模的基础设施,包括雷达站、防空武器、机库、跑道、港口等。 红旗-9B防空导弹的部署,让这些岛礁具备了强大的防御能力。菲律宾海岸警卫队拍摄的画面也证明,中国对这些岛礁的实控能力远超周边国家。 但中国的军力发展从来不是为了主动挑起战争。中国坚定奉行防御性国防政策,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旨在维护自身安全和发展利益。国防部多次强调,中方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2025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安排国防支出1.8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7.2%,增加的国防支出主要用于发展新域新质作战力量、推进侦察预警和联合打击体系建设、加强实战化军事训练等,都是为了提升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战略能力。 反观美国,近年来不断在亚太地区强化军事存在。重启二战废弃机场,在菲律宾部署“堤丰”中导系统,与日本、澳大利亚、印度组成“四边机制”计划联合海上巡逻。 但这些行动更多是象征性的,实际合作存在诸多分歧。美国要求盟友增加军费开支,但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并不完全买账。日本推迟日美“2+2”会谈,澳大利亚也不同意美方提出的军费预算占GDP3.5%的要求。印度作为“四边机制”中唯一的不结盟国家,在关键议题上与美方保持距离,不愿成为美国霸权战略的工具。 经济相互依赖也是制约冲突的重要因素。中国与东盟2024年双边贸易规模达9822亿美元,较2021年RCEP生效前增长约13%。RCEP区域内贸易流量总额达到5.70万亿美元,占全球的35%。 中国与中亚国家贸易额从1992年的4.6亿美元增长到2024年的948亿美元,30多年增加超200倍。这种紧密的经济联系让各国在考虑军事行动时不得不权衡利弊。 美国虽然想通过关税等手段打压中国,但结果往往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就像特朗普政府对东南亚四国加征光伏板关税,最终导致美国生产商不得不以更高价格进口组件,美国产品反而更贵了。 国际社会对中国军力的发展也有清醒的认识。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累计派出维和人员5万余人次,足迹遍布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黎巴嫩,中国维和部队安全高效清排近200万平方米疑似雷区,发现并销毁地雷及各类未爆物1.8万余枚;在南苏丹,中国维和工兵分队累计修复道路333公里,为当地民众提供了安全畅通的绿色通道。这些行动展示了中国军力维护世界和平的一面,也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 那些担心中国打仗会有很多国家对付中国的说法,其实是某些国家冷战思维的体现。他们不愿意看到中国的发展壮大,试图通过渲染“中国威胁”来为自己扩充军力、干涉他国内政找借口。 但事实是,中国的军力发展是为了防御,是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为了保障人民的和平与安宁。正如国防部所言,美方以自己的霸权思维镜像中国,渲染炒作所谓的“中国军事威胁”,其用意不过是为扩充自身军力找借口。 真正的尊重与和平,从来不是靠动武打出来的。中国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倡导通过对话协商解决争端。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会容忍任何侵犯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行为。如果有人胆敢挑衅,中国有足够的能力让其付出沉重代价。
对于我们的军内大反腐,8月11日,纽约时报刊文声称,这样的动作正在导致“最严重的
【76评论】【12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