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赞]河南济源,8月12日,一90后中医博士后暑假回老家后,每天早上六七点就

韫晓生 2025-08-18 12:21:54

[中国赞]河南济源,8月12日,一90后中医博士后暑假回老家后,每天早上六七点就出来摆摊,免费帮村民们把脉看病,一直到下午两点多才结束,中午忙得连饭都来不及吃,10年来寒来暑往、雨打风吹,从未间断过!该医生表示:只要大家有需要,就会一直做下去。   (信源:小莉帮忙——90后中医博士后假期回家,免费帮乡亲看病)   在河南济源乡下,每个暑假的清晨都有一道雷打不动的风景线。天刚亮,村里的主路上就自发排起长队,队伍里有腿脚不便的老人,也有抱着娃的年轻父母。   不论刮风下雨,还是酷暑难当,他们都在这儿等一个持续了十年的约定。队伍尽头,是一个简陋的露天摊位,一个年轻人正埋头给乡亲们搭脉问诊。他常常从早上六七点一直忙到下午两点,连口午饭都顾不上。   谁能想到,这个村民口中亲切的“小周医生”,真的只是个“乡村义诊大夫”吗?   假期一结束,这个年轻人就要回到省城,走进窗明几净的现代化医院。在那里,他叫周荣易,是一家知名医院的副主任医师。作为一名90后,他已经是中医博士后,也是省卫生健康领域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   在诊室里,他面对的是各种复杂的儿科病例,需要用最前沿的知识和技术去攻克;在讲堂上,他又是带学生的导师,严谨而专业。这是他在城市的身份,一个典型的精英学者。   可每到寒暑假,他便毫不犹豫地从这个身份里抽离出来。脱下白大褂,从大都市回到养育他的乡村。那个在省城医院里受人尊敬的学科带头人,摇身一变,又成了那个在村口摆摊的“小周医生”。   他把自己十几年苦读换来的顶尖医学知识,用这种最接地气的方式,分文不取地回馈给乡亲。这种从博士后专家到乡间医生的身份切换,看起来反差巨大,却又无比自然,反而让他的所作所为显得更加纯粹。   是什么让他坚持了十年?   面对别人的夸赞,周荣易自己倒觉得没什么了不起。他只是说他是从村子里走出去的,现在有能力了就要回报村民。话很简单,事也简单,可一做就是十年。这份动力不是一时冲动,而是源于一种扎根心底的感恩与责任。   他也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承诺:“只要大家还需要自己,他就会一直坚持下去。”这句承诺和他十年里风雨无阻的身影,构成了一种最朴素也最牢固的契约。   这份坚持,也激起了层层涟漪。在村里,它变成了乡亲们无条件的信任。大家宁愿起个大早排长队,下着雨也撑着伞来,这种实在的认可,或许比任何荣誉都更能温暖人心。他的小摊位,不只解决了大家看病不便的难题,更成了当地一道独特的风景。   而当这个故事传开后,也确实触动了很多人。一个年轻的学科带头人,不只在象牙塔里做研究,也愿意俯下身子,回到泥土里去。他的言传身教,无形中为许多同行和后辈做出了榜样。   后来,《人民日报》也报道了他的事迹,这份来自乡间的温暖,就这样超越了地域,成了一个被更广泛讨论的样本,提醒着更多人,专业知识除了能成就个人,或许还有另一种更质朴的价值。   他用实际行动向我们证明了,他的话绝对不是说说而已,而是将语言落实到了实际行动中。他也打破了人们对于他做做样子的看法。   周荣易的故事,并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传奇。他只是一个普通人,用十年超乎寻常的坚持,把现代医学殿堂和中国最朴实的乡村土壤,悄悄连接了起来。他的“双面人生”并非割裂,而是完整的统一体,共同勾勒出一个有学识、有情怀、也有温度的当代青年医生形象。   在这个人人都在谈论“内卷”与“躺平”的时代,周医生这份十年如一日的朴素回归,又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思考呢?

0 阅读:119
韫晓生

韫晓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