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一德国专家解答:很多国家都侵略过中国,为何中国对日本人的仇恨最深?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要回答这个问题,得先对比一下不同侵略者的逻辑,英国在1840年打鸦片战争,目的直白,就是打开中国市场,倒卖鸦片,获取白银,他们抢香港,逼着签下《南京条约》,得到了通商口岸。 法国人紧跟其后,和英国一道火烧圆明园,搬走了大量珍宝,他们要的是财富和面子,沙皇俄国则通过条约蚕食了中国北方超过一百五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好像一个霸道地主在地图上直接动手。 德国占了胶州湾,修建青岛,把它变成了殖民据点,这些行为极其残酷,但大多停留在掠夺资源、攫取利益的层面。 日本走的却是另一条路,从1894年的甲午战争开始,日本一方面掠夺赔款、夺取领土,另一方面却逐渐把侵略的目标指向了中国民族的根基。 九一八事变之后,他们吞并东北三省,建立伪满洲国,强行推广日语和日本历史,把孩子逼到课堂上去背诵日本天皇的训诫,中国人在自己的家乡,说母语都成了罪过,这已经不只是抢,而是试图抹去民族的存在。 侵略带来的屠杀与暴行更让人触目惊心,南京大屠杀发生在1937年12月,整整六周时间,三十万无辜平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死于日军屠刀,街道上尸横遍野,长江水被鲜血染红。 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这种杀戮被当作游戏,两个军官曾经在报纸上比拼谁先砍死一百个中国人,这不是个别人的变态,而是整个侵略机器默许下的公开行为。 731部队的罪行更是骇人听闻,石井四郎领导下的这个部队,把活生生的人称作“丸太”,在他们身上做活体解剖和细菌实验,零下几十度的户外,冻伤实验让人的四肢在冰火之间被反复摧残。 炭疽、鼠疫、霍乱等病菌被注入人体,然后观察死亡过程,这些实验毫无人性,彻底突破了文明社会的底线。 与此同时,华北地区推行的“三光政策”把一个个村庄夷为平地,烧毁房屋,屠杀百姓,制造无人区,很多地方从此变成荒芜。 更阴毒的,是逼迫中国人对同胞举刀,伪军数量一度超过百万,比日本战死在中国战场的总人数还多,兄弟成仇,父子反目,这是另一种层面的撕裂,给民族留下长久的心理创伤。 比较战后的态度,差异更为明显,德国是另一个二战的元凶,但他们的做法和日本完全不同,勃兰特在1970年面对华沙犹太人纪念碑双膝下跪,那一刻,整个世界都看见了德国人对历史的忏悔。 纳粹标志在德国被法律禁止,否认大屠杀要坐牢,孩子们在课堂上必须了解纳粹的罪行,这种彻底的清算,使德国逐渐赢得了邻国的信任。 日本则表现得摇摆不定,自邦交正常化以来,日本领导人不止一次表达过反省和歉意,但这些话常常在参拜靖国神社的举动中被抵消。 靖国神社供奉着包括东条英机在内的甲级战犯,每年仍有政客前往祭拜,这种行为在受害者眼里,就像一边说“对不起”,一边又替罪犯立碑。 教科书里更是反复做文章,把“侵略”改成“进入”,把南京大屠杀缩写成模糊的“南京事件”,甚至将慰安妇问题描述成“商业行为”,这种态度给人的感觉,不是直面,而是逃避。 在情感层面,日本的侵略还带着一种背叛的意味,几百年来,日本曾经是中国文明的学生,从文字到制度都深受影响。 可到了20世纪,他们却举刀加身,试图彻底毁灭老师,这种心理落差,让那段历史更像是一种“熟人反噬”,伤害格外深。 中国对日本记忆之所以延续至今,还因为这段历史离我们并不遥远,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亲历者早已不在人世,更多留在书本和博物馆里。 而抗日战争才过去八十年,很多家庭的长辈就是亲历者,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证词至今仍能听到,他们一生都在重复讲述那段惨痛的记忆,正是这种代际传递,让伤口始终鲜活。 所以中国人恨的并不是日本这个国家本身,更不是普通的日本民众,而是那段历史里的军国主义,是至今仍有人为战犯翻案的错误态度,铭记,不是为了继续仇恨,而是为了不让悲剧重演。 真正的和解,建立在加害者真诚面对和受害者内心释怀的基础上,德国的经验已经证明,一个民族能正视历史,就能重新赢得尊重。 日本若总是试图回避,那道伤口就很难愈合,中国人强调记住过去,是为了让子孙明白,落后就要挨打,记忆才是防止悲剧重演的底线。 记忆不是为了报复,而是为了和平,只有当日本像德国那样,彻底面对历史,亚洲的和解才可能真正发生。 信源:新华网——德国专家:中日历史研究不能期望奇迹
日本投降诏书原文写的是“对米・英・支・蘇四国接受公告”,这里的“支”代表中国。。
【4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