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另一半什么最重要?孙玉良:想白头偕老的精神密码是志同道合】
在寻觅人生伴侣的漫漫长路上,我们时常被浮华的表象所迷惑——惊艳的颜值令人心动,丰厚的财富似乎承诺安稳。男人要的是妻子漂亮,女人要的是男人有钱才心安。然而,岁月的残酷终将剥去这些外在装饰:再美的容颜抵不住时光雕刻,万贯家财也可能朝夕散尽,于是我们看到,外人看起来举案齐眉的夫妻,却有朝一日也走向分手的道路。那么,什么样的夫妻才会白头偕老呢?
我认为:“志同道合”才是婚姻长久最坚实的基石,当两个人三观相合、追求一致,才能在人生道路上同频共振,真正成为彼此的精神伴侣。
颜值主义在婚恋市场中始终占有一席之地,这是人性使然。哪个男人不喜欢美女,哪个女人又不喜欢帅哥呢?然而这样的选择,只不过是荷尔蒙在起作用。若将外表视为首要标准,实则是将婚姻建立在流沙之上。古人云:“色衰而爱弛”,早已道破这层虚幻。皮囊之美好似春花绚烂,却难逃四季更迭的规律。同样,以财富为婚恋门槛,无异于将感情抵押给变幻莫测的命运。经济基础固然重要,但若物质成为主要纽带,那么关系的存续便永远与外部环境的变化捆绑在一起,俗话说“男人有钱就变坏”,我们见多了有钱的男人要么选择离婚,要么去包“二奶”。而男人一旦没了钱,又不知有多少女人选择离他而去。所以靠财富维持感情的夫妻,难言稳固与纯粹。
而“志同道合”这四个字,则蕴含着婚姻关系的深层智慧。它意味着两个独立个体在价值观、人生追求与精神世界上高度契合,如同齿轮般紧密咬合。这样的伴侣,不仅在顺境中能共享欢乐,更能在逆境中互为依托。一如《诗经》所言“死生契阔,与子成说”,这种跨越时空的承诺,其力量正源自灵魂深处的共鸣。观古今中外长久美满的婚姻,几乎无不是这种精神共鸣的见证。马克思与燕妮在困顿中相互扶持,周总理与邓颖超为了共同的信仰厮守一生,钱钟书与杨绛在学术道路上携手同行,他们的故事无不证明:只有灵魂层面的契合,才能让两个人真正成为“人生路上的一个伴”。
在实用主义盛行的当代,强调“志同道合”似乎显得有些理想化。但正因如此,我们更需要重拾这一择偶智慧。寻找三观相合的伴侣,需要放弃短视的功利计算,转向更深层次的价值审视:我们是否对生活有着相似的理解?是否对未来怀有共同的期待?是否在根本问题上能够达成共识?这种选择,是对婚姻神圣性的尊重,也是对自我人生的负责。
令人遗憾的是,当代夫妻“志同道合”的越来越少,这也是离婚率居高不下的原因所在。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在婚姻这一最亲密的人际关系中,若也只剩下“利”的考量,便失去了其中最珍贵的情感本质。志同道合的伴侣关系,恰恰是对这种功利逻辑的超越,它让婚姻不再是单纯的利益结合,而升华为两个灵魂的共生共长。
现在的年轻人,选择不恋爱、不结婚的越来越多。除了经济原因外,一时半会找不到志同道合的另一半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有人说找不到合适的另一半,宁可不婚,我对这种想法是赞成与支持的。宁可晚婚,也要走在寻找志同道合的路上,这样的人思想境界是高尚的。因为他们深知,容颜会随岁月老去,财富可能来来去去,但志同道合所创造的精神共鸣却能在时光淬炼下愈发醇厚。这样的关系,才能真正跨越漫长岁月,实现“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古老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