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一姑娘的生活方式火了!家有6套房,父母每月还给6000块"生活费"。表面看像"啃老",实际上她把家庭事务当成了正经工作——陪姥姥看病挂号、给父母当旅行规划师和导游,连老爸搞不懂的电子设备都是她包办解决。 这位年轻姑娘名叫小林(化名),家住北京,她的家庭背景十分优渥。 虽然她年纪轻轻,但家里已经有了六套房产,这些房产分布在北京市区的多个区域,每套房产的租金收入也让她的家庭经济十分宽裕。 可是,小林并没有选择像大多数同龄人一样去外企、金融公司或科技公司工作,而是选择了待在家里,专心照顾家人,成为一名全职的家庭“主妇”。 她的父母对她的选择并没有丝毫的不满,反而很支持她。 这种支持,不仅体现在物质上,还包括对她工作内容的认可。 每个月,她的父母都会给她6000元,这笔钱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生活费”,而是她的“工资”,是一种“劳动报酬”,她的父母把这笔钱视作她为家庭所做的付出和努力的回报。 虽然家里经济条件非常好,小林不需要为了维持生计去打工,但她依然有自己的“工作职责”。 每天,她早起为家人准备早餐,安排家里的日常事务,照顾年迈的姥姥,和父母一起打理家务,照顾家中的每一个细节。 她的工作时间不固定,完全根据家人的需求来安排。 小林还经常帮父母处理一些琐碎的事情,如打理房产的租赁和管理,帮助家人安排旅行和娱乐活动。 每次小林提到自己的“工作”时,她的父母总是笑着表示,这些年他们辛苦工作是为了给她和家庭提供更好的生活,而她的责任就是确保家庭的和谐与幸福。 她的父母认为,虽然她不在外面工作,但她为家庭做出的贡献同样重要,不能忽视。 在外人看来,这种生活方式也许有些不太现实,但对于小林来说,这种家庭氛围是她选择的生活方式,她并不感到空虚或者无聊。 反而,她觉得通过这种方式,她可以为家人提供更多的关怀和陪伴,确保父母的晚年无忧无虑。 这事儿一出来,有人可能脱口而出“啃老”或者“躺平”。 但仔细一琢磨,你会发现这远不是那么简单。 我们是不是该换个角度,把她这份“工作”看作一个挺特别的“职业”,好好算算这笔账,看看它到底值不值? 从经济角度说,这笔家庭内部的“雇佣”其实特别划算。 北京请个专业保姆,一个月少说也得八千到一万块钱,如果把八十二岁的外婆送到高档养老院,光床位费就得过万,而且好点的养老院还不好找位子。 这么一比,女儿一个月拿6000块,却提供了市场价高出好几倍的服务,这不就是帮家里省了一大笔开销吗? 更别说她付出的是血缘亲情,那份信任和细致,是花多少钱也买不来的。 这份“工作”可不是只图安逸,它的“岗位说明书”写得清清楚楚,要求多,责任也重。 她首先得是个“医疗项目经理”,外婆八十多了,身体不好,常年慢性病,她每月得陪着去医院复查两次。 这些年,她熟悉了北京二十多家医院的就医流程。 为了挂上专家号,她得把闹钟定到凌晨,研究各种挂号攻略,才可能抢到。 在家里,小林几乎扮演了多个角色,不仅是父母的“专属旅行顾问”,还是他们的“生活管家”和“技术专家”。 每次父母决定去旅游时,小林都会提前几个月开始做详细的计划。 从选择目的地、研究景点的历史背景,到规划每天的行程,她都一丝不苟。 她特别注重根据父母的身体状况和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游玩项目和景点,避免过于劳累的行程,确保他们的旅行既轻松又愉快。 另外,小林还负责提行李、照顾父母的生活起居,确保他们的身体健康和舒适感。 尽管她自己也希望能够放松享受旅行,但她总是第一时间确保父母的一切需求都得到满足。 除了旅游计划,家里的“技术难题”也是小林的日常工作之一。 爸爸妈妈不是很擅长使用现代科技产品,任何新买的手机、平板或者电视,都会在她的“专业指导”下进行设置和调试。 她还会耐心地向他们讲解使用技巧,确保他们能顺利上手。 尽管小林在家庭中的角色看似轻松,实际上背负了许多精神压力。 小林必须时刻关注父母的健康,尤其是随着年龄增长,爸妈的身体状况日渐变化,她需要更加细心地照料他们的饮食、作息和情感需求。 每当父母感到不适,她的心也会随之紧绷,哪怕是一个小小的身体不适,也可能让她焦虑不安。 尽管如此,小林从未有过抱怨。她认为,这些责任和压力都是自己应该承担的,也正是这些日常琐事,让她与父母的感情更加深厚。 小林选择这份“工作”,一方面是想避开职场里的人际纷争,但更重要的,她认为自己是在用另一种方式工作,把家庭当作自己的“公司”来经营,这可不是逃避,而是担当。 她这个例子,其实打破了我们对“啃老”的传统看法,“啃老”一般指的是逃避责任,单方面地消耗父母。 可她呢?是主动承担,用自己的劳动创造价值。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北京,一名女子为了上学把户口迁到大伯名下,毕业后也没把户口迁走。几年后大伯家拆迁
【1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