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笑谈[超话]【莒地青春行:以文化为笔绘振兴新篇】曲阜师范大学青春三下乡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2025三下乡社会实践青春三下乡
7月1日至15日,青衿逐光-薪火永传实践队扎根山东日照莒县,循着“乡村振兴与文化赋能”的脉络,在博物馆、古城与乡野间,用青春智慧激活千年文化基因,探索传统与现代共生的振兴路径。
第一站,实践队来到了莒州博物馆。莒州博物馆的展柜里,新石器时代的“日月山”大口尊沉默伫立,1.2万件馆藏文物串联起从远古到明清的莒地文明。作为国家二级博物馆,200余件珍贵文物与13个展厅的专题陈列,构筑起立体的历史课堂。队员们发现,扫码讲解难以传递文物背后的文化温度,便聚焦“科技护宝”提出方案:用三维建模为商周青铜礼器打造数字孪生体,AR技术让游客扫码“穿越”到铸造现场;针对汉画像石的风化裂隙,三维激光扫描建模留存完整数据,既辅助修复师精准修补,又能搭建线上展厅,让磨损的车马纹饰在云端重现;局部风化区域尝试纳米材料加固,在不改变原貌的前提下筑牢“防护墙”,这些建议为文物保护注入科技力量。
第二站,实践队员们来到了莒国古城。在莒国古城的7天里,42家商户走访与276份问卷,让实践队摸清了非遗传承的痛点。非遗工坊内,刘阿姨的剪纸剪刀在红纸上游走,人类非遗莒县过门笺虽精美却产量微薄。队员们建议引入数控剪纸机处理基础纹样,传承人专注创意设计,效率提升十倍;同步帮她搭建电商直播间,镜头前,剪纸过程与民俗故事交织,首场直播就卖出30套“非遗盲盒”。
传拓工作室的拓片总因梅雨季发霉,团队设计的恒温恒湿系统,用千元成本实现湿度精准调控;浮来砚店铺的智能展架,扫码即可观看砚石开采、雕刻全过程,销售额环比增长三成。向管委会提交的红外传感人流监测系统,将破解高峰拥堵难题;“莒国文化AR寻宝”活动,让游客在街巷间“偶遇”刘勰著书场景,让文化传播充满趣味。
最后,实践队来到了莒县古镇。桑园镇的蚕桑田与峤山镇的砚雕坊,藏着乡村文化转化的密码。桑园镇的优质蚕茧低价外销,古城丝绸商铺却远求货源,鼓励队员们推动成立“桑园-古城”产业联盟,建议合作社按订单加工蚕丝被、丝巾,古城商铺设专区讲蚕桑故事,激发顾客的购买欲望,多家商户表示赞成这一提议。
峤山镇赵氏砚雕面临传承断层,团队策划“体验+电商”双路径:古城体验区让游客亲手雕刻砚台,感受“十年磨一剑”的匠心。与乡镇座谈时,“文化资源数据库”“返乡创业补贴”等建议,为乡土文化产业铺就长远路。
15天的实践,从博物馆的文物“数字重生”,到古城的非遗“烟火传承”,再到乡镇的产业“文化变现”,实践队以专业破题,让莒地文化在青春赋能下,成为乡村振兴的鲜活注脚,在传统与现代的交响中,奏响发展新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