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黄巾之乱的“汉末三将”,卢植、皇甫嵩、朱儁,为什么在三国时期消失了? 东汉末

长河观澜 2025-08-26 08:59:13

平黄巾之乱的“汉末三将”,卢植、皇甫嵩、朱儁,为什么在三国时期消失了?

东汉末年,张角兄弟一声号令,黄巾义军如燎原之火,瞬间席卷八州。朝廷慌了神,赶紧调兵遣将。这时,三位主角登场了。

卢植不仅是名将,更是当世大儒后来唐朝还把他请进孔庙供。他官拜北中郎将,带着朝廷精锐直扑黄巾军的老巢冀州,在广宗城下把张角的主力死死摁住,打得对方不敢露头。

皇甫嵩出身将门世家,被任命为左中郎将。他打仗很有章法,首战就大破黄巾,接着又扫平了汝南、陈国等地的乱军,杀敌数万,被封侯。当卢植那边因为得罪了监军太监被诬陷撤职,接替的董卓又打了败仗时,朝廷紧急调皇甫嵩北上。皇甫嵩不负众望,在广宗与黄巾军主力决战,击溃敌军,张角病死,其弟张梁战死。随后他又挥师下曲阳,消灭了张宝率领的最后一股黄巾主力,筑起“京观”震慑天下。功劳最大,被封左车骑将军、冀州牧。

朱儁是寒门出身,靠真本事一步步爬上来的,被拜为右中郎将。初期在颍川等地作战不太顺利,后来和皇甫嵩联手,用火攻等计策大破黄巾。

可以说,是这三位大将浴血奋战,才把摇摇欲坠的东汉王朝从黄巾泥潭里硬生生拽了出来。他们手握重兵,如果他们想,完全可以在乱世中割据一方,成为一方诸侯。就像后来曹操、袁绍他们做的那样。但他们没有。

这三位将军,骨子里刻着对汉室的忠诚。仗打完了,朝廷一纸诏书,让他们交出兵权回京城任职,他们二话不说就照办了。皇甫嵩交出了威震天下的精兵,朱儁放下了指挥千军万马的帅印,卢植也回到了尚书台处理文书。他们选择了继续做朝廷的臣子,而不是拥兵自重的诸侯。

然而,他们前脚刚走,后脚董卓就带着西凉兵进了洛阳,把持朝政,废立皇帝,搅得天翻地覆。汉末真正的乱世开始了。这时,人们才意识到,那三位能打仗的将军,已经没兵了。

皇甫嵩当时正带着三万精锐在长安西边的右扶风练兵。这支部队战斗力很强,是平定凉州叛乱的班底。董卓在洛阳胡作非为的消息传来,他的侄子皇甫郦急得跳脚:“叔父!您手握重兵,董卓那厮祸乱朝纲,正是为国除害的好时机啊!您发兵杀向洛阳,天下人都会响应!” 

长史梁衍也献计:“我们可以出其不意奔袭长安,控制朝廷中枢,然后号召天下兵马共讨董贼,东西夹击,大事可成!” 这计划听起来很有操作性。但皇甫嵩犹豫了。

他一生恪守臣节,没有朝廷明确的诏令,他不敢擅自兴兵。他选择了上书朝廷,等待命令。结果命令没等来,等来了董卓以皇帝名义发来的调令:任命他为城门校尉,即刻进京赴任。

皇甫嵩明知是陷阱,但“君命难违”,他解散了军队,只身前往洛阳。一到董卓府上,就被按倒在地。董卓踩着他的头羞辱:“当年在凉州不是很威风吗?现在怎么趴下了?” 一代名将,沦为阶下囚,受尽屈辱,郁郁而终。

朱儁起初对董卓还抱有幻想,甚至帮着出谋划策。直到董卓火烧洛阳,他才看清其真面目,连夜逃出京城。他在中牟竖起大旗,号召天下兵马讨伐董卓。一时间,各地豪杰纷纷响应,带着人马粮草来投奔,声势浩大。眼看就要形成对董卓的包围。

就在这时,董卓部将李傕、郭汜假借皇帝名义,发来诏书,命令朱儁罢兵回长安。朱儁的部下都急疯了:“大人!这明显是李傕他们的奸计啊!回去就是送死!” 但朱儁看着那封盖着玉玺的诏书,长叹一声:“天子有诏,臣子岂能不遵?” 

他解散了聚集起来的义军,只身回到长安。结果可想而知,被李傕等人随意打发了个看管马匹的闲职。昔日统帅千军万马的右中郎将,如今在太仆寺刷马槽、铲马粪,连小太监都能对他呼来喝去,晚景凄凉。

卢植的脾气最刚直。董卓要废掉少帝刘辩时,满朝文武噤若寒蝉,只有卢植站出来激烈反对,据理力争。董卓大怒,当场就要杀他。幸亏蔡邕等大臣苦苦求情,才免于一死,但被一撸到底。

卢植心灰意冷,告老还乡。那时他已年过七十,带着家人躲进深山避祸。生活极其清苦,白天挖野菜充饥,晚上在油灯下教孙子读书。有次追捕的官兵马蹄声就在山脚下响起,小孙子吓得发抖,卢植还强作镇定,给孙子讲古圣先贤的故事。

后来袁绍占据了冀州,为了给自己脸上贴金,硬是把这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请去当“军师”。卢植看透了袁绍的野心,但身处乱世,身不由己。在军营里,他看着袁绍与公孙瓒等人为争地盘打得你死我活,内心悲凉。

不到半年,这位忧国忧民的老臣就油尽灯枯,病逝军中。临死前,他嘱咐家人薄葬,连像样的陪葬品都不要,免得被盗墓贼惦记。后来传言,他的墓里确实只有一副薄棺,印证了他的清贫与高洁。

皇甫嵩、朱儁、卢植,这三位挽救了东汉王朝的名将,都没能逃过乱世的倾轧。讽刺的是,他们亲手教出来的学生或提携过的后辈,如曹操、刘备、公孙瓒、袁绍等人,却早早看透了乱世的本质,抛弃了纯粹的“忠君”观念,或拥兵割据,或逐鹿天下,成为了新时代的主宰者。

0 阅读:75

猜你喜欢

长河观澜

长河观澜

关注我!带你领略中华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