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罗卓英上任驻印长官后,让孙立人给他送来200个军官,谁知见到人后,他却气道:“我要的是军官,怎么给我200个新兵?” 罗卓英的“火”,到底从哪儿来?得先了解罗卓英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是黄埔军校毕业的,陈诚“土木系”的核心干将,一路都是打硬仗、苦仗上来的。在他和那一辈传统将领的观念里,一个合格的“军官”应该是什么样的? 首先,得是“熬”出来的。 最好是从排长、连长一步步干上来,身上没几处伤疤,没在死人堆里爬过几次,你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带兵的。其次,得有股子杀气,眼神要锐利,站姿要笔挺,一看就是个狠角色。说白了,他要的是经验丰富、能立刻上手镇场子的“熟手”。 可他眼前这200人呢? 一个个白白净净,很多还戴着眼镜,文质彬彬,身上没有一点老兵油子的“兵味”,反而透着一股书卷气。这在罗卓英眼里,不就是一群刚放下书本的学生娃吗?让他用这样的人来组建司令部,去跟日本人斗智斗勇,他心里能踏实吗? 所以,罗卓英的愤怒,不是没来由的。他觉得孙立人这是在敷衍他,把那些没经验的“娃娃兵”塞给他,把真正的精锐老兵都留在了自己的新38师。 这在讲究人情世故和派系关系的旧军队里,可是个不小的忌讳。 孙立人送的,真是“新兵”吗? 恰恰相反,这200人,在孙立人眼里,是比黄金还宝贵的财富。 孙立人跟罗卓英不一样,他是清华学霸,后来考取公费留学,在美国普渡大学学了土木工程,最后又跑去“南方西点”弗吉尼亚军事学院深造。他的脑子里,装的是一整套现代化的军事思想。 在他看来,未来的战争,光靠拼刺刀、凭经验是不够的。司令部要运筹帷幄,需要的是什么?是懂得数学,能精确计算炮弹弹道的人;是懂得工程学,能迅速设计搭建桥梁工事的人;是懂得后勤管理,能科学调配数万人物资的人;更重要的,是能看懂英文,直接跟盟军沟通、学习先进战术的人。 而他送来的这200人,正是这样一群“宝贝”。他们大部分是响应“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号召投笔从戎的大学生、知识青年。他们可能没在战场上滚过钉板,但他们知识储备丰富,学习能力极强,外语流利。孙立人把他们送到罗卓英的司令部,是真心实意地想加强驻印军的“大脑”。 孙立人认为,经验可以慢慢积累,但现代化的高素质人才,却是可遇不可求的。 他给罗卓英的,不是“新兵”,而是未来司令部的“CPU”和“操作系统”。 罗卓英要的是即插即用的“硬盘”,孙立人给的却是需要安装软件但性能超强的“处理器”。两人对“人才”的定义,根本就不在一个频道上。 罗卓英和孙立人的争执,最后闹到了他们的顶头上司——美国将军史迪威那里。 史迪威听完前因后果,毫不犹豫地站在了孙立人这边。他告诉罗卓英:“这些年轻人正是我们所需要的。战争在变,军队也必须改变。” 最终,这200名“新兵”留在了驻印军司令部。事实证明,孙立人是对的。他们凭借出色的外语能力和学习能力,迅速掌握了美式装备的用法和盟军的协同作战方法,成为了中国军队与盟军之间最顺畅的沟通桥梁。他们在后来的作战计划制定、后勤补给、情报分析等方面,发挥了那些“老军官”无法替代的作用。 正是靠着这些“大脑”,加上孙立人训练出的现代化部队,中国驻印军在缅北战场上打出了一连串振奋人心的胜仗,比如收复瓦鲁班、于邦、孟拱等地,几乎是以碾压之势击败了日军的王牌第18师团, 为整个二战的亚洲战场立下了赫赫战功。 这场“新兵”与“军官”之争,最终以“新兵”的胜利告终。它不仅是孙立人个人远见卓识的体现,更是历史潮流的必然选择。 这个故事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一个永恒的道理:任何一个组织,小到一个团队,大到一个国家,如果它的“人才观”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那么它离被淘汰也就不远了。 用经验来衡量人的价值,固然重要,但比经验更重要的,是学习和拥抱未来的能力。
1955年,毛主席说:“论功、论历、论才、论德,粟裕可以领元帅衔,”之后周总理的
【2评论】【1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