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克诚上井冈山后,发现红军不发军饷,他想不明白,连土匪武装都发军饷,毛主席是怎么

优优谈过去 2025-08-27 11:24:38

黄克诚上井冈山后,发现红军不发军饷,他想不明白,连土匪武装都发军饷,毛主席是怎么把这支军队从“无饷之师”变成“革命铁军”的?[凝视] 1928年4月,黄克诚率部抵达井冈山,眼前的景象让这位经验丰富的军官感到意外,这支红军竟然不发军饷,这在当时的中国军队中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那个年代,无论正规军还是杂牌军,都靠军饷维系队伍,北洋军阀时期,欠饷兵变屡见不鲜,1925年冯玉祥部就曾因欠饷发生过兵变。可毛泽东领导的这支队伍,公开宣布不发军饷,士兵们不但没有散伙,反而越聚越多。 红军的秘密在于用供给制替代了军饷制,虽然没有现钱,但通过打土豪、筹集物资,保证了基本的吃穿用度。偶尔还能分到一点“伙食尾子”当零花钱,虽然数额不大,但这种透明的分配方式让士兵们感受到了公平。 更关键的是官兵待遇平等,从军长到炊事员,大家吃同样的饭菜,穿同样的衣服,拿同样的津贴,朱德总司令衣着朴素,经常和普通士兵一起挑担、做饭,完全没有旧军队那种等级森严的架子。 士兵委员会的设立让普通士兵有了发言权。他们可以参与部队管理,监督经费开支,甚至对不称职的干部提出意见,这种民主氛围在旧军队中从未有过。 1927年10月15日,在湖南炎陵县水口镇叶家祠堂,毛泽东主持了一次特殊的仪式。陈士榘、刘炎等6名士兵宣誓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标志着“支部建在连上”制度的正式确立。 与北伐时期党组织只设在团级不同,红军把党支部建到了连队,每个连都有党代表,每个班排都有党小组,让士兵们天天都能接触到共产党员。 这些党员不是来享受特权的,而是冲锋在前、吃苦在先的模范,打仗时党员伤亡最大,平时劳动党员干得最多。这种身体力行的示范作用,比任何说教都更有说服力。 三湾改编后的变化是显著的,罗荣桓后来回忆,即使部队被打散,重新集合时往往只少个别人员,有时甚至一个不少,这种凝聚力在当时的中国军队中是绝无仅有的。 红军还让士兵们明白自己为什么而战,通过土地革命,翻身农民分到了梦寐以求的土地,他们参军不是为了挣钱糊口,而是为了保卫自己的土地和家人,为了让更多穷苦百姓过上好日子。 这种为理想信念而战的动力,远比金钱刺激更加持久,即使是被俘的国民党士兵,来到红军后也能很快感受到这里的不同,很多人选择留下继续战斗。 红军的成功证明,一支军队的战斗力不完全取决于武器装备和军饷待遇,当士兵们知道自己在为什么而战,当他们感受到平等和尊重,当他们被理想信念凝聚在一起时,这样的队伍才真正无坚不摧。 从井冈山走出的这支队伍,最终成长为战无不胜的人民军队,靠的正是这些看似简单却又深刻的制度创新和精神力量。 你认为一支队伍最核心的凝聚力来自哪里?是物质激励、制度约束,还是共同的理想信念?在你的工作和生活中,什么样的团队最有战斗力?欢迎分享你的观察和思考。   信源: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毛泽东在水口主持首次连队建党

0 阅读:81

猜你喜欢

优优谈过去

优优谈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