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法学院女教授“毒品运输逐步取消死刑”论文通过?其实,论文最令人警觉的,是她质

优优谈过去 2025-08-27 11:24:38

武大法学院女教授“毒品运输逐步取消死刑”论文通过?其实,论文最令人警觉的,是她质疑我国将毒品危害“升格到民族兴衰高度”的正当性,完全无视鸦片战争以来毒品对中国社会造成的毁灭性创伤。[凝视]   近期,一篇2016年的学术论文重新引发网络热议,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在论文中提出,应逐步取消运输毒品罪死刑,认为毒品犯罪并非最严重罪行,运输环节与最终危害属于“间接因果关系”。 这一观点与我国现行法律形成鲜明对比,根据刑法第347条,走私冰毒50克以上即可判处死刑。我国对毒品犯罪的严厉态度有深刻的历史背景。 从鸦片战争到今天,毒品问题始终牵动着国人神经,19世纪英国向中国倾销鸦片,不仅损害民众健康,还造成白银大量外流。虎门销烟成为中华民族禁毒决心的历史象征。 对比海外现状更能理解这种坚持,美国吸毒人数约占全球12%,是其人口占比的三倍,自2000年以来,超过100万美国人死于药物过量,2020年阿片类药物滥用造成的经济损失接近1.5万亿美元,约占当年GDP的7%。 在费城肯辛顿大道,“僵尸药”甲苯噻嗪让使用者意识模糊,身体溃烂却浑然不觉,这些画面对比中国相对稳定的毒品控制局面,凸显了严厉禁毒政策的现实意义。 支持废除死刑的观点主要有三个角度,法理层面认为死刑应限于“情节最严重的犯罪”,通常指故意杀人等暴力犯罪。国际趋势显示全球超过三分之二国家已废除或实际废除死刑。效用质疑则认为死刑威慑力有限,被抓的多是“马仔”而非犯罪头目。 反对者的理由同样充分,他们强调毒品产业链与洗钱、凶杀、腐败等恶性犯罪存在系统性共生关系,不能简化因果关系,如果按照“毒贩主观上以牟利而非伤害为目的”的逻辑,人口贩卖集团也可以声称“只为赚钱,无意剥夺自由”。 数据显示这场“战争”的残酷性,2020—2024年间,中国有超过4000名缉毒警察在打击毒品犯罪中牺牲,他们面对的是真正的亡命之徒,每一次行动都可能是生死较量。 禁毒在中国具有超越一般犯罪防控的特殊意义,它不仅关乎社会治安,更是对民族历史创伤的回应和对未来的保障。任何对毒品犯罪刑罚的宽松化讨论,都可能被理解为禁毒决心的动摇。 这场争论的本质是法学理性与社会情感记忆之间的碰撞,学者试图用更长远的法治逻辑解决问题,而公众坚持在禁毒这场“战争”中,死刑具有不可替代的象征意义和震慑力。 从国际合作角度看,中国通过联合国禁毒署、东南亚跨境缉毒等机制参与全球禁毒,但毒品制造基地多在境外,给执法带来现实困难,这种情况下,在国内严厉打击运输环节显得更加重要。 目前中国的禁毒政策依然坚定,死刑在毒品犯罪中仍然存在,这篇学术论文更多是激发深度思考的文献,而非立即推行的政策建议。学术讨论与政策制定之间存在明显距离。 法学专家指出,无论支持还是反对,双方都认同禁毒的重要性,分歧在于手段的选择,支持者并非不同情牺牲的警察或遗忘历史,而是探讨是否存在更有效的惩罚方式。 这个话题触及法律、历史、民族情感等多个层面,很难有标准答案,每个角度都有其合理性,也都面临现实挑战。 你认为在当前国际国内环境下,中国是否应该考虑调整对毒品运输罪的死刑政策?如果你是立法者,会如何平衡法学理性与社会情感?欢迎分享你的观点,特别是你认为哪些因素应该是决策的关键考量?   信源: 百度文库——"厉行禁毒"刑事政策下运输毒品罪的死刑废

0 阅读:48
优优谈过去

优优谈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