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以为殉葬就是把活人推进地宫,在封闭后哭喊等死。事实上,为了生存,殉葬的人可能会撕咬贡品、砸烂陪葬的青铜器,甚至用发簪在墓墙上凿洞。 河南安阳,那三千多年前的地底,一口古墓被打开,考古队员刚推进几步,脚下就踩到了什么东西。 他们低头一看,是一截人腿骨,扭曲着,像是临死前挣扎到最后一秒。再往前,孩子的牙齿还咬着陶片碎渣,女人的指甲卡在青铜器的缝隙里。 他们不是被杀死的,是活着埋进去,活活熬死的。 这就是殉葬,古代贵族死后把人带走的方式,不是一个人,是一群人。男人、女人、孩子、奴仆、厨子、车夫、歌姬,只要在世时服侍过主子,死后也得陪着。 你要问凭啥?一句话:“死了也要有人伺候。” 可问题来了,真把人扔进去活埋,他们就乖乖等死吗?不,人活着,哪怕一口气在,也会拼命想活下去。 春秋时期的靖安古墓,47具年轻人的尸体没有伤口,棺材内壁却全是抓痕。陪葬的稻谷罐被砸翻,玉器全碎,有人试图用玉琮去砸墙,他们不是在等死,他们在拼命活。 江西靖安那口墓,陪葬的漆器全被拆成木片,不是人为破坏,是用来做工具。有人试图撬开墓门,有人想掘个出口,甚至有人开始吃贡品救命。 可惜最后还是没逃出去,棺盖一合,他们就再没看过天光。 殉葬这事,商朝开始干,明朝才停,中间三千年,最早的模式很简单,活埋。人进去了,墓门一封,断氧、断食、断水,死得慢,但没人管你。 后来有了“人道点”的办法,比如提前勒死、灌水银、喂毒粥,手段换了,本质没变,就是让你死在主子前面或者一起死。 明朝时候,朱元璋死,38个没有生育的妃子被叫去殉葬。有的被灌水银,说是尸体“面若桃花”,其实是血液凝固,死得快。 还有的被喂了鸦片粥再勒死,说是“体面”,其实是怕她们反抗,那不是送行,是抛弃。 你可能觉得,妃子、宫女是主子的人,或许“天命”如此。可工匠呢?秦始皇死后,秦二世下令封地宫,几万人被困在陵墓里,连挖出口的机会都没有。 起初还能吃点祭祀的牛羊,后来人吃人,史书上说得清清楚楚,地宫打开时,尸骨成堆,人骨上还有咬痕。 你说这是封建,是迷信,是古代的落后。 那你听听明英宗怎么说,1464年,他临终前下了一道圣旨:“殉葬之事,自我止,后世不可复为。” 他小时候亲眼看见父亲死后,郭贵妃被逼殉葬,贵妃临死前哭着问:“新皇知我是谁吗?”没人回答她,朱祁镇没忘,他废了这事。 再到清朝康熙,御史朱斐上奏:“好生恶死,人之常情。”康熙看完,点头:“以后不准再搞这套。”从那年起,八旗殉葬也被明令禁止。 可哪怕制度废了,地宫里的人也还没走出来。 明代鲁荒王墓里,6个宫女被困地宫,她们没坐以待毙。把丝绸衣服撕成布条,一条一条接起来,要攀上十米高的通气孔。 差一点,就差三尺,大约一米,就能爬出去,可惜,没够上,她们死的时候,布绳还挂在空中,像是死前最后的希望。 你以为她们是被动接受的,其实她们都挣扎过。 地宫不是一下封死的,是慢慢窒息的,科学家算过,200平米的墓室,氧气最多够8个人活9天。 那9天里,没人能睡,没人能吃,没人能不疯,氧气越来越少,幻觉越来越多,有人开始求神拜佛,有人开始互相攻击,一开始是人,最后只剩下求生的本能。 所以有抓痕,有咬痕,有打碎的青铜器,有砸墙的玉琮,不是他们不敬主子,是他们不想死。谁也不想死,尤其是活着的时候。 有些人死,是因为没得选,有些人活,是因为死不甘心。 还有那些戴着玉项链的歌姬,身边放着琴瑟,你以为她死得体面,其实她在等空气耗尽,她只是没得选。 殉葬,不是仪式,是一场缓慢的杀戮。 从商朝到明清,三千年,殉葬者不计其数,有人用指甲刮墙,有人啃贡品,有人爬通气孔,有人打碎青铜器当工具,没人想死,但没人能活。 所以后来才有人敢说:“殉葬这事,咱不干了。”但那句“咱不干了”,说出之前,已经有太多人,死在黑暗里了。 他们不是陪葬的,是被扔进去的。 信息来源:人民资讯——殉葬制度:从活殉到明器俑
许多人以为殉葬就是把活人推进地宫,在封闭后哭喊等死。事实上,为了生存,殉葬的人可
养狗的一天
2025-08-27 22:29:0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