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杨思禄率部伏击日军,根据情报,日军大概有30余人,可日军出现时,杨思禄却是脸色大变:“怎么来了150多人?” 1943年秋天,那年头,抗战进入了最较劲的阶段。杨思禄的部队得到一个情报:有一支日军小分队,大概30来人,要从一个叫“干河草”的地方经过。 30多人,不多。对于杨思禄手下这支常年跟鬼子“掰手腕”的队伍来说,这是块送到嘴边的肥肉。送上门的买卖,没有不做的道理。杨思禄立马拍板:打! 打伏击,关键在于选址。这活儿,杨思禄熟。他带着干部们把地图翻来覆去地看,最后把伏击点定在了一个叫“歪脖山”的地方。 这名字听着有点土,但地形是真好。歪脖山附近,公路从两座山之间穿过,两边都是高地,树林茂密,简直是天然的伏击阵地。部队往山上一猫,别说30个鬼子,就是飞过去一只鸟都看得一清二楚。 计划定好,部队悄悄地拉了过去。战士们一个个都憋着一股劲,趴在阵地上,枪口对准山下的公路,就等鬼子上钩。一切都按照剧本在走,气氛有点紧张,但更多的是期待。 可当鬼子真的出现在视野里时,所有人都傻眼了。 望远镜里,杨思禄的眉头拧成了一个疙瘩。来的不止30人!黑压压的一片,走在前面的骑着高头大马,后面跟着的步兵,刺刀在阳光下晃眼,队伍拖得老长。 “快,再数!” 杨思禄的声音都有点变了。 侦察员数了好几遍,手心都冒汗了,最后报上来的数字让所有人心头一凉:不是30多,是150多人! 其中还包括一个骑兵分队,看装备和气焰,绝对是精锐。 情报出错了,而且错得离谱。 这时候,你要是杨思禄,你怎么办? 战场上的时间,不是按分秒算的,是按心跳算的。每一个念头都可能决定上百号兄弟的生死。 打,还是不打? 这问题,搁谁身上都得掂量掂量。原计划是五比一的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现在倒好,变成了一比一,甚至在火力和装备上我们还处于绝对劣势。这已经不是吃肉了,这是准备被别人当骨头啃。 不打?悄悄撤。这最安全,没人会说你什么,毕竟情报有误,非战之罪。部队拉出来,战士们士气正旺,就这么灰溜溜地回去,那股子气就散了。以后再想把这股气聚起来,可就难了。在战场上,士气比子弹更重要。 杨思禄的脸色变了又变,大脑在飞速运转。他盯着山下大摇大摆的日军队伍,牙一咬,心一横,从嘴里迸出两个字:“打!” 为啥? 杨思禄后来说过,当时他想的是,鬼子人多,说明他们狂,根本没把我们放在眼里。越是这样,他们警惕性就越差。我们占据了地利,打了他们一个出其不意,不是没机会。最关键的是,这股“敢于亮剑”的精神不能丢! 哪怕对手比你强,也得敢于碰一碰。 这一声令下,整个歪脖山的空气仿佛都凝固了。 命令传下去,战士们虽然也震惊,但更多的是服从和信任。他们迅速调整了部署,把主要火力集中在敌人的“蛇头”和“蛇尾”上。 等日军大部队懒懒散散地走进伏击圈,杨思禄举起驳壳枪,吼出了那句期待已久的命令:“开火!” “砰!” 这一枪,就像点燃了炸药桶。 一瞬间,歪脖山两翼枪声大作,手榴弹跟下冰雹一样砸进了日军队伍里。日军被打得人仰马翻,队伍瞬间乱成一锅粥。他们做梦也想不到,在这种地方会藏着八路军的主力。 不过,鬼子的战斗素养确实高。短暂的慌乱后,他们很快就地卧倒,组织反击。机枪、掷弹筒朝着山上疯狂扫射。 日军人多,火力猛,仗着优势就想往山上冲。但杨思禄他们占着地利,居高临下,硬是把鬼子一次次的冲锋给打了回去。石头、树木都成了天然的掩体。战斗打得异常惨烈,有战士子弹打光了,就抱起石头往下砸。 杨思禄很清楚,这种仗,拼的就是一口气,绝对不能拖。一旦让敌人缓过劲来,形成包围,那后果不堪设想。他命令部队,集中火力,速战速决! 打到最后,双方都杀红了眼,展开了近距离的肉搏。战斗持续了大概一个多小时,最终,日军扛不住了。在丢下几十具尸体后,剩下的鬼子仓皇逃窜。 这一仗,杨思禄的部队以少胜多,打出了一场堪称教科书式的伏击战。他们不仅吃掉了这块“硬骨头”,还缴获了大量的武器弹药。更重要的是,这一仗,把冀东我军的威风打了出来,也给根据地的军民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1943年,杨思禄率部伏击日军,根据情报,日军大概有30余人,可日军出现时,杨思
历史脑洞
2025-08-27 23:44:22
0
阅读: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