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9月10日,毛主席在杭州接见了南萍等人。谈话时,毛主席问南萍:“你们空军受不受许世友的指挥呀?”听了毛主席的话,南萍战战兢兢地回答说:“受他的指挥,听的。”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71年9月的杭州,秋意渐浓。 笕桥机场专用线上,一列墨绿色的专列静静地停靠着。 车厢内,毛主席身着灰色中山装,正在审阅文件。 窗外,桂花悄然绽放,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清香。 下午三时,浙江省党政军负责人南萍、熊应堂和陈励耘准时来到专列。 南萍穿着一身熨烫平整的军装,肩章上的将星在灯光下微微发亮。 三人走进车厢时,毛主席放下手中的文件,微笑着示意他们坐下。 会谈从浙江的旱情开始。 南萍详细汇报了抗旱工作的进展,说到部分地区庄稼枯黄时,他的语气变得沉重。 毛主席凝神倾听,不时在笔记本上记录。 当听到群众饮水困难时,他眉头紧锁,手中的铅笔轻轻敲击桌面。 "老百姓的吃水问题要优先解决。" 毛主席放下铅笔,语气坚定地说,"抗旱要讲究方法,可以学习大寨的经验嘛。" 随后的话题转向军政工作。 毛主席特别问到空军指挥体系的问题。 南萍回答时略显紧张,手指不自觉地摩挲着茶杯。 注意到这一点,毛主席温和地笑了笑,起身给三人添了茶水,这个细微的动作让会谈气氛轻松了许多。 在谈到干部学习时,毛主席从书架上取下一本《共产党宣言》,翻开做了标记的页面。 "马列主义不是教条,"他指着书中的段落说,"要结合实际,活学活用。" 书页间密密麻麻的批注,显示出他经常翻阅的痕迹。 傍晚时分,会谈接近尾声。 夕阳透过车窗,在车厢内洒下温暖的光晕。 毛主席走到窗前,望着远处劳作的农民,若有所思地说: "我们的一切工作,都要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 这次会谈持续了三个多小时。 临走时,毛主席将三人送到车厢门口,特意嘱咐要注意身体。 南萍等人站在月台上,目送专列缓缓启动,直到消失在暮色中。 9月9日的第二次会谈更加深入。 空五军军长白宗善赶到时,毛主席正在阅读一份军垦农场的报告。 见到白宗善,他立即起身握手,关切地询问部队的训练情况。 当得知战士们正在开展助农活动时,他连连点头表示赞许。 在这次会谈中,毛主席再次强调了团结的重要性。 "一根筷子易折,一把筷子难断,"他用生动的比喻说道,"革命工作最讲究团结协作。" 他还特别提到许世友,称赞他"粗中有细,是个好同志"。 会谈结束后,毛主席决定前往上海。 临行前,他让秘书准备了一些浙江抗旱的资料,说要带到上海研究。 这个细节让南萍等人深受感动,他们没想到主席如此重视地方工作。 专列启动时,杭州城已是万家灯火。 毛主席坐在车窗前,继续批阅文件。 列车驶过田野,月光下的稻田泛着银光。 这一路的巡视,让他对各地情况有了更直观的了解,也为后续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9月11日在上海与许世友的会面中,毛主席特意提到了杭州的会谈。 当听到大别山军垦农场丰收在望时,他欣慰地笑了,嘱咐要多总结推广成功经验。 这些细致的关怀,体现了他对农业问题的高度重视。 这次南巡中的每一次会谈,都展现出毛主席深入务实的工作作风。 他既关注大局战略,也重视民生细节;既强调原则立场,也注重工作方法。 这些珍贵的品质,至今仍值得学习和借鉴。 主要信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毛泽东险象环生的1971年南巡路)
1971年9月10日,毛主席在杭州接见了南萍等人。谈话时,毛主席问南萍:“你们空
尔说娱乐
2025-08-28 11:20:17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