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点名仅9天,庞众望再破天花板,让整个学术界“沉默”了 这段时间网上总刷到庞众望的名字,一开始是2025年8月17号,人民日报专门发文说他拿了2024年感动中国人物,好多人都觉得这已经是寒门逆袭的顶点了。 可谁能想到,才过9天,他又搞出了大动静,直接让学术界都安静下来——不是不认可,是这种一步一个脚印、还总在突破的劲儿,实在让人打心底里佩服。 先说说庞众望的日子是怎么开始的。 他生在河北沧州吴桥县的农村,家里条件差到没法说。 爸爸有精神疾病,平时连自己都顾不上。 妈妈下肢瘫痪,常年坐在轮椅上,每天都得吃药才能稳住身体。 家里没正经收入,有时候连买菜的钱都得凑。 更难的是,他小时候查出有先天性心脏病,妈妈坐着轮椅跑遍了亲戚家借钱,才把手术费凑够,把他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从那时候起,庞众望就没把自己当小孩,放学回家先给爸妈做饭、擦身子,周末还去捡塑料瓶、废纸箱卖钱,补贴家里的药费,学习只能在忙完这些之后,挤着时间学。 但他学习上从没含糊过。 初中去了邻村的马奇中学,不管每天多累,作业从来没落下过,成绩一直是年级前几名。 2014年考高中,直接拿了全县第一,进了吴桥中学。 高中三年更拼,别人晚上11点就睡了,他得先帮妈妈洗漱、给爸爸准备好第二天的药,再回屋刷题到后半夜。 别人周末去上辅导班,他要去镇上的小作坊打零工,一小时赚几块钱,攒着给爸妈买药。 就算这样,他还挤时间参加竞赛,物理、数学、生物竞赛都拿了奖,后来还评上了河北省的“自强之星”,这些都是他一点点拼出来的。 2017年高考,庞众望彻底让大家记住了他。 裸分考了684分,再加上农村专项计划给的60分加分,总分744分,成了沧州市理科状元,被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录取。 当时清华校长邱勇特意去他家看望,本来心里知道他家穷,可到了之后还是被惊到了。 土坯房的墙皮都掉了,屋里没一件像样的家具,唯一整齐的就是桌上堆着的课本和笔记,校长看完都说,这孩子能走到这步,太不容易了。 到了清华,庞众望也没松过劲。 本科四年,他每天不是在教室听课,就是在实验室做研究,还申请了勤工俭学,在图书馆整理书籍、给实验室打杂,从没要过外界的资助,说“靠自己赚的钱花着踏实”。 2021年本科毕业,他没想着找工作,而是接着在清华读博士,研究精密仪器方向。 做科研的时候更较真,有个项目要做超稳激光相位噪声测量系统、 方案定下来后,实际操作中问题一个接一个,数据总对不上,他就在实验室连住了好几天,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反复调试设备、核对数据。 整整两年才把这个难题攻克下来,期间从没说过要放弃。 2024年他评上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台上他说“这奖不是给我一个人的,是给所有没放弃的普通人”,话很实在,没半点虚的。 结果2025年8月26号,也就是人民日报点名才9天,清华大学给新生开“成长报告会”,他作为优秀学生代表上去发言。 近5分钟的演讲,全程脱稿,没提一句自己过去多苦,就说刚上清华时听不懂微积分,怕被同学笑话,躲在教室后排偷偷哭,后来硬着头皮每天追着教授问问题,慢慢才跟上进度。 他告诉新生“清华的舞台够大,别怕试错,往前走就行”,台下坐着的院士、教授都听得特别认真,有个老教授还悄悄红了眼眶。 其实像庞众望这样的人还有不少,之前看过报道,有个博士生小时候跟着爸爸在煤矿打工,白天扛煤块,晚上就着煤油灯看书,后来从专科一路读到博士,靠的也是这股不服输的劲儿。 他们都没什么好的出身,却凭着自己的努力,把一手难牌打成了好牌。 庞众望让学术界“沉默”,不是因为他有多少头衔,而是现在有些人为了流量,把苦难当卖点,把学术当跳板,可他不一样,踏实读书、认真科研,得了奖不飘,出了名不燥,还想着给后辈分享经验、铺路。 这种纯粹又坚韧的态度,比任何成绩都更有力量,也难怪大家会佩服——这才是年轻人该有的样子,也是学术界最需要的“踏实劲儿”。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为什么说中国的公知需要一次肃清?2011年那阵子,中国高铁正卯着劲往前冲,偏有群
【10评论】【4点赞】
用户58xxx03
寒门出贵子,真天才
金丰丹
有讨债的有报恩的,这孩子就是来报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