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人桑德把731部队的照片贴满欧洲,七国教科书集体沉默,他砸钱写歌、雇公关,只为逼欧洲孩子知道“编号”背后是人命。 在短视频风行的今天,荷兰博主柯桑德没想着蹭热度,也不指望靠点击量变现。 他花了钱、花了时间、花了心力,只做了一件事:让欧洲人知道,二战中日本731部队干了什么。 歌曲的名字就叫《Unit 731》,歌词不绕弯,旋律也不煽情,桑德说:“我只是想让人知道,那些编号不是数据,是人命。” 桑德不是历史学家,也不是记者。他是个土生土长的荷兰人,但命运在孩童时代就把他和中国绑在了一起。 2001年,他跟着在深圳工作的父亲来华生活,那年他才7岁。中文是他第二母语,内蒙古成了他的第二故乡。他娶了中国妻子,拍视频、做内容、连口音都是中国味儿。 2020年,他因为家庭原因回到荷兰,却发现欧洲人对中国的认知,停留在“长城、熊猫和功夫”。他不服,决定用自己的方式“修补”这个误解。 桑德先是拍视频,讲中国街头的日常,讲春节烟花的热闹,讲火锅店的麻辣滚烫。 粉丝多了以后,他开始讲历史,尤其是那些被欧洲人忽略的历史。他说得最多的,就是731部队。那是一个怎么讲都让人心里发凉的词。 731,是日本帝国陆军在中国设立的秘密部队,全名“关东军防疫给水部本部”。听着像搞防疫的,实际是搞人体实验、细菌战的一群刽子手。 活体解剖、冻伤试验、炭疽感染、鼠疫实验,都是他们的“日常工作”。 据《纽约时报》和《NHK》披露,受害者中绝大多数是中国人,还有朝鲜人、蒙古人,甚至苏联战俘。 战争结束后,这些罪行没有在纽伦堡审判中被彻底清算,因为日本把3吨人体实验数据交给了美国,换来了731主犯的“豁免权”。 这些事,在中国是常识,但在欧洲,很多人连听都没听过。桑德决定做点什么。他花了800美元,请一位英国音乐人写了一首英文歌,歌名就是《Unit 731》。 歌词中没有愤怒的口号,只有一个个冷冰冰的数字和背后真实的人体实验细节。为了让这首歌能被自由传播,他又花了2500英镑买下版权。 听众多了,他又花钱请公关团队,把歌曲推广到多个欧洲平台。没想到,效果出奇地好。 歌曲一上线,就在短视频平台引发热议,播放量突破千万,点赞超960万,评论六十多万,转发接近200万。 有人留言说“这是我第一次知道欧洲在历史课上从未提及的内容”,也有网友表示“这才是真正的二战黑历史”。 但歌火了,问题也来了。有网友问:为什么欧洲教科书从不提731?有没有人故意删掉了这些历史?答案其实并不复杂。 根据欧洲教育政策研究机构2024年的一份报告,包括荷兰、法国、英国、德国在内的多个国家,教科书编写并不由政府直接审定,而是由出版社、教育专家和教师共同参与制定。 也就是说,同一个国家不同学校用的教材版本可能完全不同。再加上多数教材内容以“本国视角”出发,亚洲战场的惨剧常常被一笔带过,甚至完全缺席。 所以,并不存在“七国教科书集体沉默”的统一行动,更谈不上有人“统一删改”。但这种“自发的忽视”本身,就是一种问题。 它让欧洲年轻人不知道,在二战中,亚洲也有无数无辜者死于非命;也不知道战争不仅是坦克与战机,更是实验台上的人命和冷库里的尸体。 桑德没有把照片贴满欧洲街头,他贴的是欧洲人对历史的空白。他没有喊口号,也没有批判谁,他只是把真实的故事摆在大家眼前,让人自己去判断、去感受。 值得注意的是,这首《Unit 731》不仅是一次历史普及,更像是一次文化翻译。桑德用欧洲人听得懂的方式——音乐,把亚洲的历史讲了出来。 这种方式,不止一次奏效。前段时间火遍中外的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就是一个例子。讲的是文物,但讲法不再是指责,而是用情绪共鸣唤起思考。 这些尝试说明了一件事:讲中国历史,不一定要站在讲台上、举着档案馆的文件念。有时,一首歌、一个视频、一个普通人的坚持,也能把尘封的历史唤醒。
快新消息快报!法国和德国共同宣布了2025年8月28日,法国总统马克
【61评论】【5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