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聋发聩! 英国教授马丁·雅克说“中国崛起不可怕,可怕的是,他是一个伪装成国家的文明”。 要弄明白这话,得先看看中国跟别的国家到底不一样在哪儿。 世界上老早的文明不少,比如古埃及,现在也就剩金字塔戳在那儿当景点;巴比伦更别说,早成了历史书里的名词;罗马帝国拆了之后,连语言都拆成了法语、西班牙语,最后地盘也分成一堆小国家。 可中国不一样啊,从老祖宗那会儿传下来的东西,就没断过档。这里头最关键的,可能就是咱们天天写的汉字。 商朝人刻在龟甲上的甲骨文,现在中学生稍微学点儿,也能看懂几句;到今天写的简体字,根儿还扎在老早的字形里。 你再看欧洲,拉丁语没了之后,各国文字越差越远,最后连一块儿的地盘都分了家。 可中国哪怕历史上有过分开的时候,最后总能凑回一块儿,这跟汉字能跨着方言、跨着年代沟通,太有关系了——当年北方的辽、金那些少数民族,自己造文字都要学着汉字的样子画偏旁,这哪儿是简单学个写字啊,是打心眼儿里认中华文明这股劲儿。 这种文明没断档的特质,到了现代就变成了一种特别的“凑劲儿本事”。就说2020年疫情刚冒头那会儿,武汉多着急啊,缺医生缺物资。 结果呢?头几天就有好几十个医疗队从二十多个省往湖北赶,医生护士一堆人,后来连军队都派了人来帮忙。 这些人里有西医有中医,来自天南地北,可一到武汉就跟一张大网似的,劲儿全往一处使。 这种“全国一盘棋”的能耐,西方按他们那套“民族国家”的想法根本想不通——他们习惯了各自为政,觉得国家就是画个圈,圈里的人各管各的。 可中国不是这么想的,骨子里就有“天下一家”的念头,觉得遇上事儿就得一块儿扛,这不是光靠制度硬推,是文明里带的老规矩。 跟世界打交道的时候,这种文明属性也看得特别清楚。现在大家都知道“一带一路”,好多人以为就是帮别的国家盖桥修路、做买卖,其实不是这么简单。 比如之前有本讲天津的书,翻译成俄文在国外发,里面不只是说天津的历史,还讲天津怎么跟国外打交道,怎么把中国的手艺、文化跟外国的东西揉到一块儿。 这种不是靠拳头、靠施压,而是靠说故事、靠文化让人愿意接近的法子,本来就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智慧——你看海外的华人,不管去了多少年,春节还得贴春联,中秋还得吃月饼,这种根儿上的东西,国界都挡不住。 马丁·雅克其实看明白了,中国从来不会逼着别的国家变成自己这样,因为它知道每个文明都有自己的活法,但也坚信不同文明能凑一块儿好好过。 这就让西方有点犯懵了,他们打几百年前就觉得,国家就得有清清楚楚的边界,一个国家里最好就一个民族,文化也得一模一样。 可中国呢?56个民族,各有各的方言,各有各的习俗,比如藏族有藏历,傣族有泼水节,可大伙儿都认自己是中国人,认这个中华文明。 这种“凑在一块儿,各有各的样但都往一处走”的模式,超出了西方的认知——所以他们总预测中国会出问题,结果呢?中国不但没散,反而越来越有劲儿。 美国之前想用关税压中国,觉得中国会像别的国家一样服软,可他们没琢磨透,中国不是那种随便就能被拿捏的——该调订单就调,该反制就反,这背后是文明里带的那股韧性,能扛事儿,也能想长远。 其实这种“伪装成国家的文明”最特别的地方,是它能把老祖宗的智慧用到现在。 别的国家看历史,可能就是怀旧,比如看古建筑就叹口气“以前真厉害”;可中国不一样,从老早的“丝绸之路”到现在的“一带一路”,没变的是想跟人好好打交道的心思; 从大禹治水时大家一块儿扛活儿,到现在抗疫时全国支援,没变的是“万众一心”的念头;汉字从甲骨文变到简体字,没变的是能让人看懂老祖宗话的内核。 这种跨越几千年的“不变”,让中国崛起的时候,不只是一个现代国家在长大,更是一个老文明在重新活过来。 马丁·雅克说的“可怕”,根本不是说中国要欺负谁,而是中国这种“文明型国家”起来了,会把西方原来那套规矩给打乱。 西方习惯了靠强硬占便宜,习惯了“要么我赢要么你输”,可中国不这么来——中国觉得大家能一块儿好,能用文化的劲儿拉近距离,能用长远的眼光看事儿。 这种不一样的路数,让那些习惯了老一套的人,有点不适应了。 说到底,中国就是带着老祖宗传下来的文明底子,在现在的世界里走自己的路。 它既有国家的行动力,比如要调订单、要抗疫,说干就能干;又有文明的包容劲儿,不逼着别人学自己,还愿意跟不同的文明凑一块儿交流。 这种崛起,跟别的国家真不一样——它不是一个“新国家”冒出来,而是一个“老文明”换了种新活法,这才是最让西方摸不透,也最让他们觉得“不一样”的地方。
老实人这一块儿就这么个使劲儿的消耗,再过几年老实人都不够分了
【8评论】【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