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收复新疆后,感到对不起负责西征粮台的王若农,此人跟了他十几年,却始终不能补

帝王八卦 2025-09-01 16:56:52

左宗棠收复新疆后,感到对不起负责西征粮台的王若农,此人跟了他十几年,却始终不能补缺提拔。左宗棠多有举荐,可在朝廷大员的阻挠、弹劾下,王若农就是升不了官。 左宗棠建立“楚军”时,王若农是他的幕僚。之后,随着左宗棠的官职不断升高,对有后勤调度之才得王若农,也愈发重用。 当清廷任命左宗棠督以钦差大臣、陕甘总督的身份督办新疆军务后,他制定了 “缓进急战” 的战术,这一战术的顺利实施,稳定且充足的后勤供应是极为重要的。 在这样的背景下,左宗棠在西安设立了粮台总部,由王若农负责,统一协调来自各地的粮草、武器与军饷;随后左宗棠又在兰州、归化、肃州等地设立转运局, 当时的物资运输并不轻松:从湖南采购的粮食,需先通过汉口水路运输,抵达指定地点后再转由陆路运往陕甘地区,最后还要经由甘肃河西走廊、包头至哈密、宁夏至乌鲁木齐三条主要运输线路,才能最终送到西征军的将士手中。 每一个环节都紧密相连,任何一处出现差错,都可能导致前线陷入断粮断饷的困境,进而影响战事的走向。 王若农凭借多年积累的后勤管理经验,以及出色的组织协调能力,将这个庞大而复杂的运输体系打理得井井有条,为西征大军筑起了一道坚固的 “后勤屏障”。 可谁也未曾料到,就是这样一位为西征立下汗马功劳的功臣,在官场晋升的道路上却屡屡遭遇阻碍。 左宗棠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十分清楚,王若农跟随自己已有十多年,却始终没能获得补缺提拔的机会,职位一直停留在原地。 为推动王若农的仕途,左宗棠四处奔走,多次向朝廷递交奏折,极力保举王若农。 左宗棠原本以为,凭借自己的威望以及王若农实打实的功绩,朝廷一定会给王若农升官。可现实却给了左宗棠沉重的一击,每次保举奏折递上去后,要么被吏部以各种牵强的理由驳回,要么就被军机处搁置一旁,再也没有后续消息。 在左宗棠看来,那些驳回的理由根本站不住脚。所谓的 “资格不足”,可王若农在军中摸爬滚打了十多年,经历过无数次实战的考验,处理过各种复杂的后勤难题,这份丰富的实战经验,远非那些只靠科举出身、缺乏实际历练的官员所能比拟。 1878年,新疆战事结束后,左宗棠的声望达到了顶峰。 左宗棠认为,这是为王若农争取晋升的最佳时机, 如此辉煌的战功背后,后勤保障的作用功不可没,朝廷没有理由再忽视王若农的贡献。 于是,左宗棠再次向朝廷上奏,专门为王若农请求封赏。在奏折中,他不仅详细阐述了王若农在后勤工作中的突出表现,还明确指出,收复新疆的胜利,离不开王若农构建的稳定后勤体系,理应给予他晋升。 然而,即便有收复新疆的赫赫战功作为支撑,军机处对王若农的晋升事宜依旧采取冷处理的态度。 最终,王若农只得到了一个 “候选道员” 的虚衔,当时清廷“候选”官员数以万计。可以说,王若农想要真正获得补缺任职的机会,依旧遥遥无期。 这样的结果让左宗棠内心充满愤懑,他在给王若农的私人信件中,毫不掩饰自己的情绪。 王若农迟迟得不到晋升,这里面是有交道的。 当时的朝堂之上,以李鸿章为首的 “海防派” 与左宗棠为首的 “塞防派” 之间,矛盾很大。 李鸿章等人认为,朝廷应将主要的精力和财力投入到海防建设中,新疆地区 “荒僻无用”,不值得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收复;而左宗棠则坚定地认为,塞防与海防同等重要,二者缺一不可。 在这样的分歧下,李鸿章一派自然不愿看到左宗棠的势力进一步扩大。他们将王若农视为左宗棠的 “心腹”,认为提拔王若农就是在壮大左宗棠的力量,因此多次在暗中阻挠,断绝了王若农的晋升之路。 王若农倒也看得开,在给左宗棠的回信中,对自己的仕途困境只字未提,反而详细汇报了哈密军垦的成果,这份一心为公、不计个人得失的做法,让左宗棠心中的愧疚更甚。 可惜的是,即便左宗棠付出了如此多的努力,王若农的仕途最终还是没能迎来转机。 此事并不怪左宗棠,他为王若农所做的一切,早已超越了普通的上下级关系 , 他冒着被政敌攻击、被朝廷猜忌的风险,一次次为一个 “小人物” 的仕途奔走呼吁,就这点而言,已经是很难能可贵了。

0 阅读:375

评论列表

烟斗秋虫

烟斗秋虫

1
2025-09-02 00:56

塞防守住了新疆,海防甲午海战完败。

猜你喜欢

帝王八卦

帝王八卦

皇帝们的私生活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