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五一前夕,毛主席专利抵达天津。听说专列上的医务人员姚淑贤是天津人,毛主

历史界段子手 2025-09-02 09:54:04

1959年五一前夕,毛主席专利抵达天津。听说专列上的医务人员姚淑贤是天津人,毛主席把她叫到身边。

1959年临近五月一日,毛主席的专列抵达了天津。天津籍医务人员姚淑贤作为专列工作人员,因为熟悉当地被主席召到跟前了解情况。

主席随口问起天津有啥好吃的特产。姚淑贤立刻回答天津大麻花和狗不理包子最有名。

主席追问这“狗不理”包子的名字究竟什么来历。姚淑贤便把知晓的说法道来。

据说清朝咸丰年间,一个叫狗子的年轻人来天津学做包子手艺,几年后学成自己开店。

他做的包子口味特别好,鲜香不腻,渐渐成了当地名吃。

因为狗子做买卖时总是一声不吭专心忙活,顾不上招呼顾客,大家就给他起了个“狗不理”的外号。

叫得久了,这名号反倒成了他包子的招牌。主席听完笑着调侃,说自己听来的意思却是“除了狗,谁都不会不理这美味”。姚淑贤赶忙说那是逗乐的话,不是真的。

主席听完表示,不管名字怎么来的,今天就要尝尝这大名鼎鼎的“狗不理”,还笑说既然小姚是本地人,就让她做东请客吧。姚淑贤自然满口答应。

领了任务,姚淑贤立刻带上几位警卫人员下了专列。

几个街口走下来,在“狗不理”店铺前看到的情形是人多得不见首尾,想踮起脚望到店门都费劲。

姚淑贤没亮身份走特殊通道,和大家一块排到了队伍最后,安安分分地等着。

好一阵子过去,足有一个多钟头,她们才提着一大包热气腾腾的狗不理包子踏上回专列的路。

包子香气一飘进车厢,主席就快步走进餐车,抓起一个包子就尝。

姚淑贤在边上紧张地问味道如何。主席赞不绝口,连说“好吃!名不虚传!”

随即让卫士长李银桥招呼车上的人都到餐车来,一同分享这美味的天津特产,还特意风趣地交代:记得告诉大伙,就这是“狗不理”包子——除了狗,谁见了都忍不住要吃!

等大伙吃完,主席特意问姚淑贤买包子付没付钱。

姚淑贤立刻回应说付了,牢记着主席平日常教导不能白拿白吃。

主席却说回头让卫士长李银桥把买包子的钱给小姚报销。

姚淑贤不好意思地说:“不是说好我请客吗?哪能让主席掏钱!”主席很自然地说:“你请客,我来掏钱,这不正好吗?”

姚淑贤心里明白,主席是体恤她工作辛苦、生活不易,执意自己出钱。要是再推辞,反倒辜负了主席这番体贴心意,便爽快应承下来。

主席递给她一个包子,说实在好吃,要不是肚里满了真想再吃俩。

那晚列车开动继续行程,可车上弥漫的包子香和主席亲切朴实的话语,成了姚淑贤珍藏的记忆。

这件事看似小,却透出主席日常生活中那份自然而然的关怀。

他总是这样,心里记挂着身边工作人员的点滴感受,和他们平等相处,打成一片。

时光不停往前奔流,一些传统美食的命运也和时代沉浮相连。

到了2019年初,作为“狗不理”这一百年老字号的主要载体,天津狗不理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在经营多年后,其股票最终从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终止挂牌。

2022年的媒体报道显示,曾经遍布各地的狗不理线下门店进行了战略调整,一些地方的门店数量有所减少。

这背后是老字号面临市场竞争、消费者口味变化、自身经营模式转型等多重考验的现实图景。

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真正的经典,总有其穿越时光的韧劲。

无论品牌如何变迁,那道始于咸丰年间的小小包子的故事,连同它与一位伟人结下的那份烟火人情,始终留在城市的记忆深处,印证着平凡日子里不平凡的温情。

岁月流转,许多东西都可能改变模样,但这些真实发生过的、人与人之间真诚互动的瞬间,却像金子一样沉在时光的河底,每每被提起,依然闪闪发光。

0 阅读:42

猜你喜欢

历史界段子手

历史界段子手

拥抱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