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反被聪明误,参加完峰会,领导人们都去北京了,只有莫迪回去了,为了弥补失落心情,他特意发文感谢中国,在一片欢声笑语中,莫迪的形单影只显得是那么特立独行和不合时宜,也显示出印度未来想有所作为,并不容易! 莫迪的行程安排堪称“精妙”:先绕道日本高调访问,大谈印日防务合作;再赴天津参加上合峰会,与中方领导人握手言欢;最后在阅兵前“准时”回国,连北京的门槛都没摸到。 这一连串操作,暴露了印度外交的典型困境,既想从中国获得经济合作缓解美国关税压力,又不愿得罪美日阵营丢失战略支持。 日本外务省此前被曝出资560亿日元试图阻挠各国参加中国阅兵,莫迪在此节点访日、并刻意避开阅兵,无疑是对日本立场的一种无声响应,而印度国内,前不久印军在和巴基斯坦的空战中吃了亏,巴基斯坦的背后有中国支持。 此时若总理跑到中国看阅兵,国内民族主义情绪恐怕会“炸锅”,莫迪政府既要维护“强人形象”,又得避免被贴上“亲华”标签,这种左右为难的处境,让他的外交动作显得格外“扭捏”。 与莫迪的“精明”不同,埃尔多安的缺席更多出于战略平衡的考量,土耳其作为北约成员国,一直试图在中东和伊斯兰世界扩大影响力。 如果高调出席中国阅兵,很可能引起欧美盟友警惕,甚至影响其与这些国家的关系,在“中间路线”越来越难走的当下,埃尔多安选择用缺席来表达谨慎,既不想彻底得罪中国,又要维护北约内部的“团结”。 面对两位领导人的缺席,中国展现出了大国风范,没有因为莫迪不参加阅兵就否定合作可能,反而继续推动上合、金砖等多边框架下的互动。 毕竟中国举办阅兵,展示的是国防现代化成果,构建的是新型国际关系网络,谁来、谁不来,不再是简单的外交礼仪问题,而成为各国对华战略取向的晴雨表。 莫迪在回国后特意发文感谢中方,称访问“富有成效”,并强调“中印关系至关重要”,这种“表面示好、实际保留”的态度,恰恰反映了印度在中美博弈中的矛盾心态,既想借助中国市场缓解经济压力,又幻想美国能回心转意重启合作。 但现实是,随着全球地缘冲突加剧和国际阵营加速分化,中间地带将逐渐收窄,印度能否在美、日、中之间继续长袖善舞,取决于其能否真正提升自身实力,而非仅靠外交周旋。 印度现在就像那个“跷跷板上的孩子”,既想从中国获得经济合作,又不想得罪美国;既想维护“独立自主”的外交形象,又得依赖日本的技术和投资,这种“既要…又要…”的心态,让印度的外交动作显得格外“拧巴”。 但现实是残酷的,美国对印度的“左右逢源”早已失去耐心,特朗普政府对印加征关税、重启印巴联动政策,直戳印度软肋。 而中国,正用实力证明:合作不是施舍,而是基于平等和互利的选择,莫迪政府如果继续沉迷于“骑墙战略”,最终可能会发现,两边都没讨好,反而把自己逼到了墙角。 印度要想真正有所作为,得先认清一个事实:大国地位不是靠“左右摇摆”赚来的,而是靠实力和担当赢来的。 与其在美日印三角中走钢丝,不如踏踏实实提升制造业竞争力、推动基础设施改革、解决国内民生问题,毕竟14亿印度人的未来,不能寄托在别人的“施舍”或“算计”上。
聪明反被聪明误,参加完峰会,领导人们都去北京了,只有莫迪回去了,为了弥补失落心情
掘密探索
2025-09-03 17:43:39
0
阅读: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