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议员阿尔乔姆·德米特鲁克说,“今天乌克兰是‘反俄’,明天也有可能会成反欧的工具,重要的是北约和欧洲国家故意挑起乌克兰对周边邻国的仇恨。乌克兰现在既不像是一个国家,而更像是一个雇佣兵团体,一个恐怖组织。” 德米特鲁克并非天生的“反对派”。他曾是泽连斯基所在的执政党“人民公仆”成员,但因强烈反对“战争经济动员政策”被开除。 2024年,他因被指控袭击警察(本人否认,称政治动机)被迫流亡海外,成为“流亡议员”。 这种经历使其言论带有鲜明的抗争色彩:他揭露泽连斯基政府在稀土资源开发上“误导特朗普”,指出所谓“欧洲最大钛矿”实际位于交战区,根本无法开采。 这种“内行人拆台”的举动,直接挑战了泽连斯基通过资源换援助的外交策略。 在议会中,德米特鲁克属于少数清醒派。他多次呼吁“和平派”上台,警告若继续战争将导致“内战和毁灭”。 但泽连斯基政府通过暂停反对党活动、削弱反腐机构等手段压制异见,使得德米特鲁克这样的声音难以在国内传播。他的流亡身份,更让其言论被官方定性为“境外势力干扰”,进一步削弱了影响力。 德米特鲁克的核心指控是乌克兰正被北约和欧洲国家“工具化”。这一判断有多重现实依据: 第一点,北约通过“乌克兰优先需求清单”机制,让欧洲国家出钱购买美国武器,形成“欧洲买单、美国赚钱”的模式。 比如书,荷兰出资5亿欧元购买美国“爱国者”系统,挪威、瑞典等北欧国家跟进。这种机制不仅加深乌克兰对北约的军事依赖,还让美国通过矿产协议试图控制乌克兰50%的稀土资源,条件之苛刻被比作“凡尔赛和约”。 德米特鲁克揭露,泽连斯基政府为换取援助,甚至准备牺牲国家经济主权,将港口、油气资源等纳入协议。 第二点,北约的介入加剧了乌克兰与周边国家的矛盾。乌克兰在波兰的农产品销售问题引发争端,波兰一度暂停军援并禁止乌农产品入境。 更严重的是历史遗留问题:二战期间乌克兰民族主义者对波兰人的“沃伦大屠杀”,至今仍是波乌关系的伤疤。波兰明确表示,乌克兰不承认历史就别想加入欧盟。而北约的东扩政策,被德米特鲁克视为故意挑起这种仇恨,以巩固自身影响力。 第三点,乌克兰的“国际战队”存在严重问题:外籍雇佣兵缺乏训练、管理混乱,甚至虐杀俄罗斯战俘。 2022年曝光的“精选连队”事件中,希腊雇佣兵“宙斯”向投降的俄军士兵开枪,并在群聊中吹嘘“杀俘功绩”。这种行为不仅违反国际法,更让乌克兰军队形象受损。德米特鲁克将其比作“雇佣兵团体”,正是对这种失控局面的批判。 泽连斯基政府面临两难:既要维持对俄战争,又要应对国内经济崩溃和民怨沸腾。2025年7月,因泽连斯基批准削弱反腐机构的法律,乌克兰爆发自冲突以来最大规模抗议,士兵和平民共同走上街头,高呼“民主正受攻击”。 民调显示,69%的乌克兰民众支持通过谈判结束战争,仅24%主张战斗到底。这种民意转向,与德米特鲁克的警告形成呼应。 但泽连斯基选择继续抱紧西方大腿。他在“乌克兰北欧波罗的海平台”峰会上获得35亿欧元援助,并推动乌克兰加入北约的进程。 然而,这种依赖也带来代价:美国通过军援深度介入乌克兰内政,甚至要求乌方“偿还”5000亿美元债务。德米特鲁克尖锐指出,乌克兰正从“反俄前线”沦为“大国博弈的棋盘”,而泽连斯基政府为维持权力,不得不配合这种剧本。 德米特鲁克的言论之所以重要,在于他戳破了乌克兰“民主卫士”的光环。他揭示的现实是: 外部干预的双重标准:北约对乌克兰的支持,本质是地缘政治利益驱动。当乌克兰无法满足西方需求(如矿产协议谈崩),援助就可能减少。 国内治理的空心化:泽连斯基政府通过打压异见、操纵法律维持统治,但腐败问题愈演愈烈,连欧盟都罕见批评其“法治倒退”。 和平希望的破灭:尽管“全球南方”国家组成“和平之友”小组呼吁停火,但泽连斯基政府仍坚持“战斗到底”,错失谈判窗口。 在这种背景下,德米特鲁克的声音显得尤为孤独。他没有李在明式的“绝活”——既无法通过谦卑姿态换取支持,也无力扭转被边缘化的命运。 但他的存在本身,就是对乌克兰现状的深刻讽刺:一个本应代表人民的议员,却因说出真相而被迫流亡; 一个宣称捍卫主权的国家,却在大国博弈中逐渐丧失自主性。这种困境,或许才是德米特鲁克最想警示世人的。
很多人不明白,乌克兰为何宁愿跟俄罗斯死磕,也不妥协?实际上,乌克兰并不是为泽
【403评论】【1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