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剑英曾说:毛主席的志向之高远,深邃莫测,非一般人所能窥探。古今中外,功利主义的政客多如过江之鲫,理想主义的政治家却凤毛麟角,而像毛主席这样在执掌政权后,仍能为建构理想社会披荆斩棘、矢志不移的革命家,更是千古未有。 平等是人类社会最美好的理想目标之一,它像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吸引着无数仁人志士为之奋斗。毛主席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领袖,一生最痛恨不平等的现象,为消除这一不平等现象实现人人平等而不懈奋斗。这种追求平等的信念,贯穿于他生命的每一个阶段,从少年时代到革命岁月,从建国初期到晚年思考,构成了一条清晰而深刻的斗争轨迹。 毛主席的平等意识觉醒于少年时代。在湖南韶山冲的农家小院里,他通过联合母亲、弟弟或以投塘威胁等各种方式来反抗父亲的专制以实现父子平等。这种看似叛逆的行为,实则是对封建家长制的挑战。据同乡老人回忆,少年毛主席曾因父亲毛顺生苛待雇工而据理力争,甚至在堂屋当众与父亲辩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古训,展现出了超越年龄的平等意识。 在学校里,他通过逃学方式来反抗老师的专制以实现师生平等。在湘乡东山学堂求学期间,他因不满教员体罚学生而组织同学联名上书,要求废除体罚制度。这种对教育平等的追求,在他后来创办的自修大学中得到延续——学员不分年龄、学历,均可自由选择课程,平等参与讨论。这种打破传统师道尊严的做法,在当时可谓石破天惊。 长大走向社会后,毛主席将平等追求从家庭、学校扩展到整个社会。他反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所带来的不平等,以实现人身平等。在安源煤矿,他组织工人罢工,提出"从前是牛马,现在要做人"的口号;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他强调"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主张土地平等分配;在井冈山时期,他推行"三大纪律六项注意",要求红军战士"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以实际行动践行军民平等。 这些实践背后,是毛主席对平等本质的深刻思考。他认为,真正的平等不是平均主义,而是人格的平等、权利的平等、机会的平等。这种思想在延安时期达到成熟。在党的七大上,他提出"党内一律称同志",反对等级森严的称谓制度;在职务设置上,既有做领导工作的"司令员""政治委员",也有从事普通工作的"炊事员""司号员",强调"不管职务高低都称员";在干部任用上,坚持"五湖四海"原则,打破地域、资历限制,实现能者上、庸者下。 毛主席的平等思想具有深刻的辩证性。他既反对封建等级制,又警惕平均主义;既强调结果平等,又重视过程公平。在1958年8月19日全国各协作区主任会议上,他尖锐指出:"争地位,争级别,要加班费,脑力劳动者工资多,体力劳动者工资少等,都是资产阶级的东西。"这种对等级制度、按劳分配局限性的批判,体现了他对平等内涵的深刻把握。 毛主席特别重视意志对人的作用。早在1917年,他在《体育之研究》中就指出:"意志也者,固人生事业之先驱也。"这种对意志的强调,与他对平等的追求形成内在呼应。在他看来,真正的平等不是外在条件的简单等同,而是内在品格的真正提升。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讲:"强行者有志。"美国发明家爱迪生说:"伟大人物的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他有坚强的意志。"英国元帅蒙哥马利在《领导艺术之路》中则认为,才智是"团结人们朝着一个共同目标努力的能力和意志"。 毛主席本人的钢铁意志,在革命历程中得到了最充分的展现。在长征途中,他面对围追堵截,始终保持着"红军不怕远征难"的乐观精神;在延安时期,他坚持"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带领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在建国初期,他顶住西方压力,毅然决定发展"两弹一星"。正如《共产国际》杂志所说:"钢铁般的意志,布尔什维克的决心,英勇无畏的精神,革命名将和政治领袖的无限天才——这就是中国人民的领袖毛主席的优秀品质。" 这种意志品格的培养,需要特定的环境条件。"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孟子的话道出了意志锻炼的真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这种意志培养面临新的挑战。当权力、物欲、金钱、美色成为诱惑时,当剥削阶级腐朽思想试图侵袭时,坚持原则、坚守信仰比在逆境中更需要坚强的意志。这种意志不是封闭僵化的固执,而是开放包容中的定力;不是个人主义的偏执,而是集体主义中的担当。 毛主席始终强调艰苦奋斗的平等价值。在他看来,艰苦奋斗不是某个阶层的专利,而是全体人民的共同责任。1957年3月,他指出:"革命胜利了,有一部分同志革命意志有些衰退,革命热情有些不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少了。"这种现象的出现,根源在于忘记了艰苦奋斗的本色。
【一代青年的觉醒:我们最对不起的人,或许就是毛主席】.今天看到,有个零零后年轻人
【57评论】【32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