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乌克兰宣布了 2025年9月7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发文说:“我们正在与合作伙伴共同打造新的武器联合生产体系。” 乌克兰已经不再是那个完全依赖外部军援的国家了。据泽连斯基日前披露的数据显示,于乌克兰武装部队所运用的武器装备里,国产武器占比几近60%。这一数据反映出乌国产武器在军事装备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这种转变不是偶然的,而是有意为之的战略选择。乌克兰很清楚,长期依赖他国武器供应不仅成本高昂,还存在政治不确定性,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能在战场上和谈判桌上都占据主动。 乌克兰的武器联合生产模式很有特色,它不是简单地引进生产线,而是通过国际专利注册和技术共享的方式深度参与。 这种做法很聪明,既保障了知识产权,又为未来的国际合作生产铺平了道路。丹麦已经承诺投资4700万美元支持乌克兰武器生产,这可以说是对乌克兰军工创新能力的一种认可。 国际合作生产武器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一种战略布局。乌克兰通过与多个国家建立联合生产线,实际上是在编织一个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网络。 当多个国家的军工企业与乌克兰形成供应链关系时,这些国家在政治上也会更加关注乌克兰的安全需求。 这种“利益绑定”比单纯的口头支持要牢固得多。泽连斯基与法国总统马克龙、北约秘书长马克·吕特的频繁沟通也表明,乌克兰正在将军事合作与外交努力紧密结合。 乌克兰特别注重发展无人机和导弹技术,这完全是基于实战需求的考量。在最近的冲突中,无人机已经成为战场上的关键因素。 俄罗斯一次就能动用800架无人机实施打击,如果没有相应的拦截和对抗能力,传统军事力量也会显得吃力。 乌克兰不仅自己使用无人机,还与丹麦合作建立导弹和无人机联合生产工厂,这种针对性很强的发展思路体现实用主义智慧。 乌克兰国防工业的转型还体现在生产地点的分布上。为了避免导弹袭击风险,他们将生产任务分散在乌克兰国内及欧盟多个地点。 这种分布式生产模式不仅提高了韧性,还进一步深化了与欧洲各国的产业联系。从更宏观的角度看,乌克兰正在通过国防合作融入欧洲安全体系,这可能会对未来欧洲的安全架构产生深远影响。 当然乌克兰的武器自主化道路还面临不少挑战。比如他们研发的“博达纳”自行榴弹炮虽然性能不错,但曾经遇到底盘短缺的问题,后来不得不开发了牵引式版本作为替代方案。 乌克兰的做法其实提供了一种很有意思的思路:如何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通过国际合作和精准创新实现国防自主。 他们不是一味追求高大上的武器系统,而是根据实战需求,发展那些成本效益高、能够快速部署的装备。这种务实态度值得学习。 泽连斯基强调要将支持的话语转化为对俄罗斯的具体制裁和贸易限制,这表明乌克兰深知武器自主与国际支持是相辅相成的。 自主研发能力越强,在国际谈判中的话语权就越大;而国际支持越多,自主研发的环境就越好。这种双向促进的良性循环正是乌克兰目前努力构建的。 看着乌克兰在国防工业领域的创新与突破,我们不难想象,这场冲突结束后,乌克兰很可能会成为全球军工市场的一个新玩家。 他们已经不再满足于接受援助,而是要通过联合生产和技术创新,在全球国防工业中占据一席之地。这种从“接受者”到“创造者”的身份转变,或许比任何单一武器系统的突破都更加重要。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彻底绝望了!不是因为他丢了乌东四州,也不是因为没有得到美
【42评论】【3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