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美国总统特朗普的上台,就开始与各国大打关税战,而对于中美博弈的最终结果,78

天天纪闻 2025-09-09 10:41:15

随着美国总统特朗普的上台,就开始与各国大打关税战,而对于中美博弈的最终结果,78岁的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给出了明确的分析和预判,就在他得出结论后,还向中国提出一个请求,希望中国胜利后,能够答应他一件事,那么克林顿到底说了什么?   据报道,78岁的克林顿接受了《华盛顿邮报》专访,一方面,他罕见地对美国当前的局面表达了失望,尤其在对全球化进程处理上,做的很差,另一方面,对中美关系发展,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预估。   克林顿首先将矛头指向特朗普政府的贸易政策。他直言,特朗普以“美国优先”为名发起的关税战,本质上是“用19世纪的武器打21世纪的战争”。   在他看来,这种单边主义不仅撕裂了全球产业链,更让美国自食恶果——2025年8月中美“关税休战”虽暂时缓解紧张局势,但美国农业州的大豆滞销、科技企业的芯片出口受限等问题,暴露了贸易保护主义的短视。   “我们曾经是全球化的设计师,现在却成了拆台者。”克林顿痛陈,美国未能兑现全球化时代对工人的承诺,导致铁锈带选民倒向民粹主义,这正是希拉里2016年败选的深层原因。   他特别指出,美国政府在资本全球化浪潮中丧失了调控能力,企业通过离岸避税转移利润,而政府却无力为失业工人提供再培训,这种“劫贫济富”的模式正在掏空美国的社会根基。   谈及中美关系,克林顿展现出超越意识形态的现实主义视角。他坦言,自己在1990年代推动中国加入WTO时,确实希望通过经济融合促进中国变革,但现实证明“中国的发展轨迹比我们想象的更具韧性”。   如今,中国在新能源、5G等领域的领先地位,让克林顿不得不承认:“当中国在某些赛道上超越美国时,我们不能假装这是威胁,而应视为全球进步的机遇。”   对于特朗普政府试图通过关税遏制中国的做法,克林顿用“饮鸩止渴”形容。   他以历史为鉴:1930年《斯姆特-霍利关税法》引发全球贸易萎缩,最终加剧了大萧条;2002年小布什对钢铁加征关税,反而导致美国下游产业流失20万个岗位。   “今天的情况更复杂,因为中美经济已深度交织。”他警告,美国若坚持技术脱钩,将迫使中国加速构建自主产业链,最终形成“两个平行世界”,这对全球经济复苏是毁灭性打击。 在专访的最后,克林顿出人意料地向中国提出一个请求:“当你们在这场博弈中取得优势时,请不要关上合作的大门。”   他解释,这里的“优势”并非指零和博弈的胜利,而是指中国在经济规模、技术创新等领域的自然超越。他特别强调,中国若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应承担起三项责任:   第一,维护多边主义国际秩序。 克林顿回忆起1998年访华时与中国达成的“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共识,认为WTO、联合国等机制仍是解决全球性问题的基石。   他担忧特朗普政府退出多个国际协议后,全球治理出现真空,“中国的领导力不是取代美国,而是与各国共同修补破碎的体系。”   第二,在气候变化领域发挥主导作用。克林顿指出,中美合计占全球40%的碳排放,两国若不能在绿色能源转型中合作,《巴黎协定》目标将化为泡影。他透露,自己卸任后创立的气候倡议组织,正与中国企业合作开发碳捕捉技术,“这不是慈善,而是生存必需。”   第三,推动中美民间交流常态化。这位曾访问过中国11次的政治家,对两国青年缺乏互信深感忧虑。他建议中国扩大留学生奖学金计划,重启“中美文化年”等项目,“当硅谷工程师与中关村创业者坐在同一张桌前时,意识形态的藩篱自然会消融。”   克林顿的这番言论,折射出一位老牌政治家对时代变局的清醒认知。他深知,中美博弈的本质不是制度优劣的较量,而是两种发展模式在全球化新阶段的竞合。   在专访结尾,他引用了自己1993年就职演说中的金句:“我们必须像地球村的居民那样思考,而不是像城堡里的国王。”   这位见证过冷战终结的老人,用跨越三十年的政治生涯经验,为当下的中美关系敲响警钟:当关税战的硝烟散去,真正决定人类未来的,是能否在气候变化、人工智能伦理等全球性议题上找到最大公约数。   而克林顿向中国提出的请求,或许正是打开这个公约数的钥匙——不是对抗后的施舍,而是共赢中的担当。

0 阅读:398
天天纪闻

天天纪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