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当年红军长征落脚点的大功臣,究竟是哪位高人?当时仅23岁? 贾拓夫出生于陕北神木县,父亲早逝,母亲靠着做小生意维持生计。家中的困苦给了他强烈的生存意识和改变命运的动力。 他从小就十分聪慧,学习成绩优异,这让家人和乡邻对他寄予了厚望,尽管家庭贫困,但贾拓夫并未放弃自己,反而更加努力地追求知识,并最终考入了绥德省立第四师范学校。 在这所学校中,贾拓夫接触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这也成为他后来走上革命道路的起点,在师范学校里,贾拓夫受到了校长李子洲和教务主任杨明轩的影响。 这两位教师组织学生阅读进步书籍,在这些思想的熏陶下,贾拓夫逐渐对社会的不公和人民的疾苦产生了强烈的同情,并开始积极参与学校里的学生运动。 他组织演讲,散发传单,成为了学校里的重要人物,1928年,贾拓夫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正式开始了他为革命事业奉献的历程。 他不仅仅是一个理论上的革命者,更是一个行动派,他走村串户,亲自参与农民运动,动员群众参加革命。 年仅19岁的贾拓夫,凭借着超乎常人的组织能力和群众工作能力,迅速赢得了革命同志们的信任和尊重。 1932年,贾拓夫被调回陕西省委,担任省委秘书长,负责组织和宣传工作,这一时期,贾拓夫的领导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锤炼。 他不仅在组织宣传方面卓有成效,还亲自参与了许多地下工作和协调任务,他的工作不仅充满智慧,更具执行力。 尤其在1933年陕西省委遭遇叛徒告密的重大打击后,贾拓夫冷静应对,指挥撤离并保护了党的重要文件和人员,为党组织的生存和发展争取了宝贵时间。 1935年,长征进入了关键阶段,红军在长途跋涉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不仅缺乏足够的粮食和物资,还时常遭遇敌军的围堵。 贾拓夫作为红军的高级指挥员之一,在粮草筹集和物资供应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尤其是在1935年,红军面临着严重的粮食危机时,贾拓夫被派往藏区芦花一带,负责筹集粮食。 虽然在藏区,环境艰苦,条件恶劣,但贾拓夫并未退缩,他了解藏民的信仰和习俗,提出“借富济贫”的筹粮策略,而非简单地“打富济贫”,通过公正交易和尊重宗教信仰,赢得了藏民的信任,最终筹集了60万斤粮食,成功为红军提供了急需的补给。 这一举动不仅为红军解决了燃眉之急,也为后续的北上抗日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一个革命者与人民群众的紧密联系,表明了革命不仅仅是武力的较量,更是与人民群众的心灵契约。 可贾拓夫的功绩并没有就此结束,在长征途中的一次会议上,毛主席决定重新审视红军的落脚点。 面对红军连年征战的疲惫,毛主席急需一个既能休养生息,又能继续发展革命力量的根据地。经过对不同地点的评估,毛主席听到了贾拓夫的建议。 贾拓夫作为陕北的革命经验丰富的同志,向毛主席详细介绍了陕北的地形、经济和政治状况,特别是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形成和红军的力量。 他提到,陕北地理上易守难攻,且已有红军力量的存在,最适合红军的长期发展和休养生息,贾拓夫的详细汇报和坚定建议,使得毛主席心中有了明确的方向。 当毛主席宣布落脚点在陕北这一决定时,红军的士气达到了新的高峰,战士们重新燃起了希望,大家知道,前方是一个安全的避风港,是红军继续前进、恢复力量的地方。 长征的胜利会师和红军的落脚点确定,成为了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转折点,贾拓夫的出色表现不仅为红军的生存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更使得陕北成为中国革命的战略核心。 在整个过程中,贾拓夫展现出的不仅是个人的勇气和智慧,更是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他始终不忘初心,无论身处何种困境,都没有放弃过对革命胜利的追求。 他的领导风范和革命精神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战士,也为后来的革命者树立了榜样,红军在陕北的稳固后,贾拓夫继续为革命事业贡献力量。 他不求个人荣誉,而是默默无闻地为革命的发展、为人民的解放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贾拓夫的一生虽然没有太多的华丽篇章,但他的贡献却是无可替代的,他的名字将永载史册。 在后来的岁月里,贾拓夫继续参与国家建设,为新中国的经济和工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尽管他在党内的职务不断升迁,但他始终保持低调务实的作风,继续为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 粉丝宝宝们在阅读时,可以点一下“关注”,并留下大家的看法!
特批享元帅待遇的开国将军,同时拥2位合法妻子,资历比朱德还老1955年9月27
【7评论】【1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