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中国阅兵,能不能威慑住美国?美国一位陆军少校的一段话是答案,该少校名叫帕

芸霄记史 2025-09-11 18:36:35

[微风]中国阅兵,能不能威慑住美国?美国一位陆军少校的一段话是答案,该少校名叫帕特里克·史密斯,他在中国九三阅兵前夕发表了一篇文章,文章核心观点是:“中国军队已经足够强大,但是中国军队却不轻举妄动,从不轻言战争,这对我们是巨大的威慑,如果一旦中国在武统台湾,美军应该怎么办?”   2015年,北京举行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就在这样一个国际聚光灯下的时刻,史密斯少校的一篇文章意外地引起了很多人关注。   他直言,中国军队的崛起已经逼得美军不得不重新思考对策,他甚至提出,美军一旦真和解放军正面硬杠,很可能第一步就得考虑“如何撤退”。   这话一出来,分量一下就重了,因为出自一名现役军官之口,多少折射出军内的某种焦虑。   在他的笔下,中国军队的威慑力并不是靠一场场战争打出来的,而是几十年和平时期的积累。   “不轻启战端,却能让人心生忌惮”,这是他认为最特别的地方。   对比之下,美国这几十年几乎没停过,伊拉克、阿富汗、叙利亚,到如今的俄乌局势,都让美军陷入了“持续消耗”的漩涡。   他就很直接地说,美国像是在流血不止,而中国却像一直在养精蓄锐。   说到阅兵本身,他看到了三个特别直观的冲击点。第一个是装备水平,各种先进武器的亮相,让人感受到中国国防工业的进步。   第二个是士兵精神状态,步伐整齐、士气昂扬,这不仅是纪律,也是凝聚力。   第三个是指挥体系的整合能力,整个流程顺滑到近乎完美,这背后是制度和组织力的投射。   在他眼里,这三种力量叠加起来,已经足以形成强大的心理震慑。   但有趣的是,史密斯没停留在“感叹中国强大”这个层面,他很现实地抛出了美军的困境:如果哪天中国真动手,美国在西太平洋的据点可能会第一时间成为靶子。   那时候美军要做的不是硬刚,而是迅速拉开距离,把兵力分散到太平洋不同的角落,让对手很难瞄准。   这听起来就敏感了,因为这等同承认“直接硬拼,底气不足”。   一个少校能在公开文章里说这么直白的话,恰恰说明一些军人心底的担忧。   美国过去的对手,大多缺乏完整的工业体系,难以长期支撑战争,而中国不同,不仅武器更新快,还有庞大的制造业当底气。   阅兵能看到的是成果,真正可怕的其实是背后持续不断的生产能力。   战争比拼到最后,比的不是几场胜负,而是谁能一直供给武器、补给不断。   史密斯或许没有完全点透这一点,但他下意识感受到那股“累积的压力”。   事实上,心理战往往先于真正的战场,一个少校在没有硝烟的时候,就已经提出“提前准备撤退”的设想,那背后必然有更高层面的忧虑。   也正因为如此,中国的阅兵才格外“戳中”美方敏感神经,那不是单纯的庆典,而是一种能改变别人战略判断的展示。   从史密斯的论调里,可以得出一个直观结论,中国的阅兵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让部分美军军官感受到“不想硬碰”的压力。   中国的阅兵,不只是面向人民的仪式感,也不仅是国力的展示,更是一种无声的战略工具。   它让别人看清楚,这股力量一直存在,并且正在积蓄壮大,而在某些时候,这恰恰比一场真战役更能敲打人的神经。   【信息来源:观察者网2025-08-29——雁默:中国兵强马壮不打仗,旧列强陷入另一波“血条焦虑”】

0 阅读:8

猜你喜欢

芸霄记史

芸霄记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