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外国游客在上海机场扔垃圾,被一小伙子教育:不要在中国扔垃圾,你会在日本扔吗?

可爱卡梅伦 2025-09-12 09:43:38

一名外国游客在上海机场扔垃圾,被一小伙子教育:不要在中国扔垃圾,你会在日本扔吗?你是哪里人?如果不捡起来的话我就发到Instagram 上,快去捡起来,你知道错了吗?游客回应“是的”,这名游客说着日语可能是日本人,网友纷纷指责他到处扔垃圾的行为,希望学香港一样对没有素质的游客进行罚款,你们怎么看呢? —— 视频全长就18秒,画面晃得跟坐过山车似的,可火药味冲屏。小伙手指着地上那张揉成一团的登机牌,语速快得连珠炮:“捡起来!你会在东京这么干?”外国哥们先是一愣,条件反射弯腰,嘴里嗨嗨点头,一句“Yes, I understand”溜得比高铁还顺。网友立马弹幕刷屏——“爽!”“治的就是你”“建议全国推广”。我看着看着,居然笑出鹅叫,笑完又有点臊得慌:啥时候咱们自己的地盘,也得靠“发外网”才能吓住人? 先别急着拍桌子。机场这地方,人山人海,垃圾桶密度比便利店还高,抬手走两步就是“干垃圾”“湿垃圾”“可回收”三兄弟齐刷刷站着。就这么几步路,有人偏把废纸随手一丢,好像地板会自动长手捡。我上周刚飞西安,候机区隔壁大哥嗑瓜子,壳子噼里啪啦落一地,保洁阿姨扫完又落,阿姨憋得脸通红:“大哥,垃圾桶就在您脚边。”大哥翻白眼:“我这是给她创造就业岗位。”听听,同一段空气里,有人把素质当球踢,有人把尊严往地上蹭,也难怪小伙炸毛。 再说那小伙。看穿着像是95后,背包上挂着二次元徽章,一句英文夹一句日文,气势拿捏得死死的。有人夸他“民族英雄”,也有人说“至于吗,小题大做”。我琢磨,至于——特别至于。随手扔垃圾这事,说小了是习惯,说大了是尊重不尊重的问题。你在家邋遢没人管,到了公共场合,还把地板当下水道,那就是把大家的共享空间当你家垃圾桶。更关键的是,标签效应太吓人:一个人扔,十个人学,三分钟不到候机厅就成了垃圾海洋。到那时候,再牛的保洁也救不回来。 扯到“日本人”这个点,弹幕瞬间高潮。“小日子素质也不咋地”“反转了反转了”。可我觉得,重点不在国籍,而在“双标”俩字。很多人心里有个小算盘:在自己国家谨小慎微,到了国外就放飞自我。君不见多少大爷大妈在京都地铁静音车厢里大声唠嗑,君不见多少欧美背包客在东南亚海滩随地掐烟蒂。人一旦离开熟悉地界,规矩就像被留在海关,这种“出口转内销”的松弛感,说白了就是把别人的家当后花园。小伙一句“你会在日本扔吗”,就是戳破这层双标:都是地球人,谁也别把谁当冤大头。 至于“不发ins就不管用”的梗,听着解气,细想有点悲凉。什么时候“发外网”成了尚方宝剑?根源还是违规成本太低。国内多数机场对乱扔垃圾只能口头劝,连罚款条文都软绵绵;再看看香港,随地吐痰扔烟蒂,定额罚款1500港币,现场开单,没得商量。重锤一次,胜过苦口婆心一百遍。咱们要是也掏出“罚单小钢印”,谁还敢把“文明”二字当空气?当然,罚不是目的,让人肉疼才是真的。疼一次,记忆一辈子。 有人担心:拍视频上传,会不会侵犯隐私,闹成网络暴力?分寸确实得拿捏。小伙镜头里没怼脸,没曝光护照,也给了对方认错机会,尺度还算克制。可要是换个暴躁老哥,把人家姓名航班全扒光,再配个表情包,那就过线了。惩戒不文明,不能以不文明为代价,这是个技术活。最理想的状态是:当事人立刻改正,视频当教材,全网吃瓜同时自我警醒,而不是一窝蜂人肉、骂街、送花圈——真那样,正义就变了味。 再说个亲身糗事。我前年去大阪,心急着找便利店,纸巾随手丢在人行道。一位日本老太太追了半条街,把纸巾递回我手里,鞠个躬:“请带回垃圾桶。”我当时脸红到耳后根,恨不得原地蒸发。回国后,只要身边有垃圾,我就想起那鞠躬——温柔,却比耳光还响。文明这玩意儿,有时就得靠“尴尬瞬间”才能长记性。现在轮到这位外国哥们体验“社死现场”,希望他也长记性:地球不是大型垃圾桶,每个路口都可能有人举手机。 结尾扯远点。机场是国家的门面,垃圾是门面里的苍蝇。苍蝇一只两只看不出,成群结队就能毁形象。咱们欢迎世界来玩,也欢迎世界监督,但最好别让“发外网”成为唯一杀手锏。重罚、曝光、教育、引导,一个都不能少。等到哪天,随手乱扔之前,心里自动响起那句“你会在自己家这么干吗”,就说明文明真长进了骨子里。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0
可爱卡梅伦

可爱卡梅伦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