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之子曹睿连杀16个画师,原因是他们画不好生母甄宓的画像!曹睿上位后把养母郭后打入冷宫,因为他怀疑郭照害死了自己的母亲,郭后大呼冤枉对曹睿说:“你母亲是你父王赐死的,关我什么事!”曹睿不为所动后来找机会处死了她。 公元229年,魏宫深处,年轻的魏明帝曹睿,在登基三年后,竟然连斩十六名画师,只为寻回母亲容颜。 他身着女装端坐大殿,揭开了杀戮的序幕。 曹睿,是魏文帝曹丕的长子。 公元221年,邺城后宫发生的一幕,成为他一生挥之不去的梦魇。 年仅八岁的曹睿,被母亲甄宓惊恐地藏匿于床榻之后。 他透过缝隙,目睹了养母郭照带着宫人闯入,宣读了所谓的“皇后懿旨”。 诬陷甄宓勾结外臣,意图不轨。 无论甄宓如何辩白自己清白无辜,那象征着死亡的白绫依旧缠绕上了她的脖颈。 母亲最后那句“记住母亲的样子”的嘱托,如同烙印般刻在曹睿心头,也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他认定,养母郭照就是害死生母的元凶。 曹丕驾崩后,曹睿于公元226年继位为帝。 多年的隐忍与伪装终于结束,大权在握的他,立刻显露出压抑已久的怨恨。 他不仅将养母郭照打入冷宫,更在郭照辩解“你母亲是你父王赐死的,关我何事”时不为所动,最终寻机将她处死,以泄心头之恨。 对于父亲曹丕,他同样满怀怨怼。 曹丕出殡时,这位新帝不仅毫无悲戚之色,反而与心腹太监饮酒作乐,庆贺自己终于挣脱了束缚。 这份对父亲的复杂恨意,早在他年少时一次随父狩猎便已显露端倪。 当曹丕射杀一只母鹿,小鹿害怕的依偎在母亲尸体旁时,曹睿举弓欲射小鹿,却又黯然放下,对父亲感叹道。 “父亲已杀它的母,儿臣怎忍再伤它的孩子?” 这番看似仁孝的言语,实则是借物喻人,暗讽父亲害死自己生母的冷酷。 曹丕当时只道儿子仁厚,大为感动,却不知这少年心中早已埋下复仇的火焰。 然而,权力带来的复仇快感,终究无法填补内心巨大的空洞。 对母亲甄宓刻骨的思念,日夜啃噬着曹睿的心。 登基不久,他便想要为母亲绘制一幅画像,让她容颜永存,也让自己能时时瞻仰。 他立即下令召集天下丹青妙手入宫,许以重赏。 若能画得逼真,封万户侯。 画师们闻风而动,齐聚洛阳。 可惜,事与愿违。 甄宓离世已近十年,多数画师根本无缘得见真容。 他们只能依据曹睿的口述,凭借想象去描绘这位传说中的绝代佳人。 然而,呈上的画像,无论画师技艺如何高超,在曹睿眼中,都显得苍白无力,与记忆中母亲那“神妃仙子”般的风姿相去甚远。 初时的期待迅速化为滔天怒火。 他斥责画师们无能,认为他们亵渎了母亲的神圣形象。 盛怒之下,他竟下令将首批未能画出“真容”的画师尽数处斩! 一时间,宫苑之内,余下的画师无不胆战心惊。 可惜,杀戮并未带来满意的画像,反而让寻找母亲容颜之路陷入僵局。 一位近臣斗胆进言,点破了症结所在:“陛下息怒。画师们画不像,并非技艺不精,实因未曾亲睹圣母仙颜。圣母容貌非凡,犹如天人之姿,凡人未见其面,实难描摹其神韵风采。当今天下,唯有陛下龙颜,与圣母最为相似,约有七八分神似。” 这番话如醍醐灌顶,让陷入绝望的曹睿看到了一丝希望。 随即,他为了再见母亲一面,决定放下帝王之尊,以身作模。 他命人取来华美的宫装、精致的首饰、上好的脂粉。 当曹睿身着绮罗女装,对镜梳妆,将脂粉涂抹于面颊时,镜中映出的,不再是威严的帝王,而是一个努力追寻母亲身影的哀伤孩子。 他强忍内心的巨大波澜,以母亲的姿态端坐于大殿之上,命画师们对着他,这个身着女装的皇帝,进行描绘。 群臣目睹此景,无不惊骇万分,却又噤若寒蝉。 在令人窒息的寂静中,画师们战战兢兢地运笔。 最终,一幅画像呈到曹睿面前。 画中的女子,眉眼间果然与他有几分相似,更重要的是,那神韵竟勾起了他尘封已久的记忆。 看着画中那既熟悉又陌生的容颜,曹睿的泪水夺眶而出。 长久以来压抑的情感如洪水决堤,他竟像个孩子般,轻轻依偎在画像旁侧躺下来,仿佛回到了幼时依偎在母亲温暖怀抱的时光。 那一刻,冷酷的帝王消失了,只剩下一个永远失去了母亲的孤独灵魂。 殿中一些老臣见此情景,也不禁为之动容,暗自垂泪。 这幅画像成了曹睿生命中最重要的慰藉。 他性情急躁,但每当怒火难抑时,只要看到母亲的画像,他的眼神便会柔和下来。 他还命人将画像悬挂于寝宫,日夜相对。 他的一生,都在用极端的方式怀念母亲,为母复仇的执念支撑他隐忍、谋划、登基、杀戮,最终又以惊世骇俗的方式“找回”了母亲。 然而,画像终究只是画像,无法替代真实的母爱。 他虽贵为天子,但内心深处却永远缺失了最珍贵的那一部分。 主要信源:(澎湃新闻——真正的三国史,真实的魏明帝曹叡,《三国志》为您揭晓答案)
司马懿要这样做了,就不会有后面的晋了[6]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