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四川8岁男孩不幸被人拐卖,几年后,他他在安徽养父家吃折耳根和腊肉时,突然对口中的味道感到非常熟悉,竟然的表示:这就是我家里的味道! 2024年2月16日,在四川眉山仁寿县龙正镇冲天村,一场迟到四十六年的团圆正在上演。 这一刻,54岁的杨海军等了整整一万六千多个日夜。 故事发生在1970年代初的四川乡下。 年幼的郭昌康生活在一个父母离异的家庭。 五岁时,母亲带着他和妹妹改嫁。 新家庭的生活并不如意,继祖母的苛待让兄妹俩饱尝辛酸。 瘦小的郭昌康却常常将妹妹护在身后,默默承受。 1978年,年仅8岁的他带着4岁的妹妹上街买弹珠,他一时好奇爬上了一辆停靠路边的客车。 车门关闭后,将他带走了家乡,也带离了妹妹的视线。 随后,他被车上两个陌生人哄骗后,被卖到了千里之外安徽蚌埠农村一户冯姓人家。 初到冯家,郭昌康怎么也不肯承认这个“新身份”。 他哭闹、叫骂,抓住一切机会逃跑,但一次次被抓回。 冯家觉得他“养不熟”,转手卖给了亲戚,不久又被退回。 最终,他被卖给了隔壁村想要儿子的崔姓夫妇。 崔家为他改名“崔北平”,但这个孩子只认“小军”这个称呼。 在崔家的日子,养父母待他尚可,尤其是养母,常常耐心照顾他。 然而,回家的信念却始终盘旋在他心中。 一次偶然的机会,村里几位四川籍的妇女带来了家乡风味的腊肉和折耳根。 当那特殊的滋味在嘴中出现时,记忆闸门轰然洞开! 他脱口而出:“这就是我家的味道!” 邻居一句“那你可能有四川的基因”的无心之语,劈开了他混沌的记忆。 那一刻,他知道了,他的根在四川! 这个发现让郭昌康寻家的意志更加坚定。 崔家养父母看着他魂不守舍的样子,明白这孩子的心永远不属于这里。 在他12岁那年,养母将两块钱塞进他的口袋,含着泪放他离开。 怀揣着这微薄的盘缠和乡愁,少年杨海军踏上了漫漫归途。 这一走,便是四十余载的颠沛流离。 没有身份,没有文化,生存成了难题。 他拾荒度日,露宿街头桥洞,辗转于安徽、四川等地。 为了糊口和攒路费,他干遍了最苦最累的活。 下矿井、扛沙包、工地打杂、夜市烤串,每一分血汗钱都被他放好,只为能买一张通往可能故乡的车票。 寻亲路上,他曾遭遇欺骗。 一位“好心人”假意帮他寻亲,却将他仅有的的九万元毕生积蓄洗劫一空。 绝望的他,曾产生轻生的念头。 但对“家”的执念,一次次将他从深渊边缘拉回。 他求助过“宝贝回家”志愿者,登上过央视《等着我》的舞台。 2008年汶川大地震,他心急如焚,凭着记忆中母亲提过的带“阳”字地名,竟骑着一辆在车斗里贴满寻亲海报的三轮车,从安徽一路风餐露宿骑到四川江油。 岁月无情,父母在等待与误以为他已溺亡的悲痛中相继离世。 家乡的兄妹,大哥郭小林、二哥郭际泽、妹妹郭丽英,虽未放弃寻找,但线索渺茫。 他们也曾远赴安徽打听,却如石沉大海。 转机出现在2024年。 寻亲志愿者根据杨海军多年积累的碎片信息,结合他味觉记忆指向的四川饮食特征,经过大量筛查,将目标锁定在眉山市仁寿县龙正镇一带。 信息发布后,仁寿当地的祖源爱好者童长明主动介入协助。 他与龙正镇的郭影联手,在冲天村一带展开走访。 起初,寻找“郭继财”未果。 就在准备挨家挨户排查时,线索突然出现了! 冲天村一位名叫郭际泽的老人,家庭情况与杨海军的描述高度吻合。 进一步了解得知,父母已故,但两位兄长和妹妹尚在。 童长明立即为郭家兄妹采集了血样。 与此同时,杨海军也在焦急等待。 当接到郭小林电话时,他假扮志愿者核实信息。 当郭小林所述的外婆家情况与他记忆严丝合缝时,他再也抑制不住,坦白身份。 “我可以回家吗?” 大哥郭小林没有丝毫犹豫地回应:“你快回来,只要有我一口吃的,就有你的一份!” 不久后,DNA比对结果确认。 杨海军与郭家兄妹的亲缘关系成立! 他就是郭家失踪了46年的小儿子,那个被家人唤作“康儿”的郭昌康! 2024年2月16日,杨海军特意置办了全身行装,带着陪伴他流浪的爱人贾节花,甚至还有那条忠实的流浪狗,踏上了归家的路途。 踏入大哥家院门的那一刻,大哥、二哥、妹妹与他紧紧相拥。 饭桌上,他终于吃到了那碗魂牵梦萦的汤圆,芝麻馅,是甜的。 这是他离家后从不曾触碰的食物,只为将这份团圆留待真正的归家时刻。 他找回了自己的名字,郭昌康。 漂泊近半个世纪的游子,终于归航。 从1978到2024,从郭昌康到杨海军,再回到郭昌康,这条布满荆棘的归家路,他走了46年。 支撑他的,是童年那碗腊肉折耳根唤醒的顽固乡愁,是“回家”二字蕴含的不可摧毁的生命力,更是中华儿女血脉相连、百折不挠的寻根之魂。 主要信源:(封面新闻——男子漂泊近半世纪后成功寻亲:靠腊肉和折耳根锁定四川 曾怕家人不...)
泪目!四川乐山,晚上一个女孩独自一人没办法回家,无奈之下她只好走到附近的店铺想借
【2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