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位大叔的退休金截图在网上掀起了轩然大波!——每月14558元,这个数字让不少年轻人手里的奶茶都差点洒了。有人算笔账:自己996加班到凌晨,月底工资条刚过六千;大叔跳跳广场舞、带带孙子,每月到账的钱比年轻人工资高一倍还多。评论区瞬间吵成菜市场,有人直呼“这合理吗”,也有人拍桌反驳“人家奋斗一辈子凭什么不能享福”。 这场争议背后,藏着两代人不同的生存焦虑。支持大叔的网友翻出法律条文:《社会保险法》明确写着,养老金多少和缴费年限、缴费基数直接挂钩。这位大叔工龄38年,月缴费工资指数2.5,相当于常年按当地平均工资的2.5倍缴纳社保。假设当地社平工资8000元,他每月缴费基数为20000元(月缴费工资指数2.5),每月个人账户存入1600元(按缴费基数的8%计算),38年下来本息累计超过百万。反观很多年轻人,每月按最低基数缴纳,退休时个人账户可能连十万都不到。就像种树,有人年年精心施肥,有人偶尔浇点水,最后结的果子自然天差地别。 但年轻人的委屈也戳中了社会的隐痛。大叔的高额退休金不仅引发了关于养老金合理性的讨论,也让不少年轻人陷入了对自身未来的深深焦虑。26岁的程序员小李就留言道:“我现在每月交两千社保,想着给未来存保障,可看到大叔的退休金,突然怀疑自己能不能活到领钱那天。”这种焦虑不是嫉妒,而是对“努力是否值得”的迷茫。当房价压得人喘不过气,当35岁职场门槛越来越低,当养娃成本堪比供套房,年轻人难免会想:现在拼命工作交社保,未来真的能换来体面的晚年吗? 更值得深思的是,这场争论暴露了养老金制度的“历史遗留问题”。2014年养老金并轨前,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无需个人缴费,退休金替代率却高达80%-90%,而部分企业职工同期替代率不足50%,整体水平与机关事业单位存在差距。虽然并轨后实施了“视同缴费”政策,但体制内职工的过渡性养老金仍比企业职工高出数倍。就像两拨人参加马拉松,一拨人前半程坐观光车,后半程才下车和另一拨人一起跑,最后却按完成时间发奖金,自然会引发争议。 不过,把矛盾简单归结为“体制内外”未免片面。关键在于,如何让每个劳动者都能通过持续缴费获得与付出匹配的保障。与其纠结“凭什么他拿得多”,不如问问自己:“我现在该怎么做,才能让未来的自己更有底气?”比如坚持缴纳社保、提高缴费基数、补充商业养老保险,这些才是普通人能抓住的“确定性”。 说到底,养老金不是“白发的红包”,而是“迟到的工资”。它既不该成为特权者的蛋糕,也不该是普通人的海市蜃楼。当我们在讨论“该不该削高补低”时,或许更该思考:如何让制度的阳光公平地照在每个努力生活的人身上? 你觉得,怎样的养老金分配才更合理?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晒图笔记大赛 退休金 全国平均退休金 上海养老金 上海退休老人
“胆大包天啊!”2025年4月,上海,一女子在工厂上班,利用自己的工作之便,使用
【3评论】【2点赞】
蹉跎
缴费系数2.5,他个人交这么多是0.6的4倍,再加上公司部分额外2倍,那总共就是12倍了吧。但是退休金不到12倍。
断续的灰暗
不患寡而患不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