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开国元帅的叶剑英,晚年的生活却十分简朴,从他一家人的全家福就能看出来,没有一个人身上穿着的是华丽的服装。 一张泛黄的全家福里,叶剑英一家人穿着朴素的家常衣服,没有一件华丽服装。这位开国元帅的生活简朴程度,和他传奇的革命经历形成了鲜明对比。 1922年夏天,粤军司令陈炯明发动叛变,炮轰总统府。25岁的海军陆战队营长叶剑英护送孙中山登上永丰舰,在白鹅潭与叛军激战50天,确保了革命领袖的安全。 这次经历让年轻的叶剑英开始思考中国的出路,后来他进入黄埔军校担任教授部副主任,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逐渐认识到只有找到正确道路才能救中国。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汪精卫准备清除共产党人。叶剑英冒着巨大风险将消息传递给叶挺、贺龙等人,帮助他们避开了围剿。随后他参与领导广州起义,担任工农红军副总指挥,正式走上了共产主义道路。 1935年长征途中发生了一个改变历史的瞬间,张国焘企图分裂红军南下,并发出密电准备夺权。叶剑英看到这份电报后,立即找到毛泽东汇报情况。 党中央连夜率领部队继续北上,保住了红军的主力部队。毛泽东后来评价这件事时说,叶剑英“救了党,救了红军,救了我们这些人”。 抗日战争期间,叶剑英担任八路军参谋长,参与指挥敌后游击战。解放战争中,他率部解放华南,歼灭国民党军队13万人,为全国解放立下赫赫战功。 但这位功勋卓著的元帅,晚年生活却异常简朴。1969年被安排到湖南时,住在条件简陋的招待所里,他毫无怨言,还深入当地调研广播事业发展情况。 1976年,叶剑英在粉碎“四人帮”的关键时刻再次挺身而出,结束了十年动乱。1979年他主持起草《告台湾同胞书》,首次提出“三通”构想,为两岸关系发展指明方向。 很多人不解,叶剑英不像其他元帅那样长期在前线指挥作战,为何能位列十大元帅?答案在于他承担的特殊使命和独特贡献。 从云南讲武堂毕业后,叶剑英经历了北伐、长征、抗战、解放战争的完整过程,是军队中罕见的“活历史”。作为总参谋长,他在辽沈战役中统筹后勤保障,确保了前线作战需要。 1958年,叶剑英创建军事科学院,组织编写了600多部军事著作,从《战略学》到《战役学纲要》,为新中国构建了完整的军事理论体系。 叶剑英的特殊之处在于他既精通军事又擅长政治,西安事变期间他参与调解工作,促成国共合作抗日。新中国成立后,他还参与研究对外政策,在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主政华南期间,叶剑英面对复杂局面,一方面组织力量剿灭土匪,整顿社会秩序;另一方面打击金融投机行为,稳定市场秩序。他特别重视华侨工作,制定专门的土地处理办法,保护华侨在国内的合法权益。 改革开放初期,面对思想上的犹豫和观望,叶剑英亲自到深圳等地考察,鼓励干部解放思想,大胆探索。他积极支持真理标准问题讨论,推动思想解放运动。 晚年的叶剑英保持着简朴的生活作风,他对中医很感兴趣,经常研究各种治病方法。平时在家吃饭很简单,住所里也没有什么贵重物品。 他喜欢钓鱼,经常独自垂钓,享受宁静的时光。中国钓鱼协会特意聘请他担任名誉主席,但他钓鱼主要是为了修身养性,常常空手而归。 叶剑英还保持着写诗的爱好,毛泽东曾夸赞他“善作七律”,建议他向陈毅传授写诗经验。他的诗作既有革命豪情,又有文人雅致,体现了一位儒将的风采。 从跟随孙中山进行民主革命,到坚定信仰共产主义,再到晚年为国家统一和改革开放操劳,叶剑英始终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周恩来曾用“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来评价叶剑英,这正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在历史的重要关头,他总是能够挺身而出,做出正确的选择。 这位开国元帅虽然没有留下太多轰轰烈烈的战场传奇,但他在关键时刻的三次重要选择,让自己成为了国家命运的守护者。他用一生的忠诚和担当,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共产党人。 (信源:缅怀叶剑英元帅:重大关头三次挺身而出 力挽狂澜屡建功勋——人民网)
身为开国元帅的叶剑英,晚年的生活却十分简朴,从他一家人的全家福就能看出来,没有一
小史善始善终
2025-09-14 15:43:2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