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总觉得刘邦能当皇帝,是运气好。后来翻史书才发现,这人是真厉害——普通人常犯的

风城高山 2025-09-22 10:28:10

以前总觉得刘邦能当皇帝,是运气好。后来翻史书才发现,这人是真厉害——普通人常犯的那些毛病,他一个不沾,难怪能从泗水亭长混到汉高祖。   刘邦出身卑微,年轻时还不务正业,不喜欢干农活,就爱结交朋友,混迹市井。这种经历反而让他对社会人心有了深刻的洞察,练就了极高的情商和人际敏感度。   他后来能团结那么多能人志士,早年的这种“社会摸爬”恐怕功不可没。他不像贵族出身的项羽那样自带光环和资源,一切都得靠自己经营积累。   更重要的是,他真正懂得“人”的重要性。他自己曾坦言,运筹帷幄不如张良,治理国家不如萧何,带兵打仗不如韩信。   但他能把这些比自己强的人都聚拢到身边,并放心地让他们独当一面,这份知人善任的魄力和胸襟,可不是一般领导者能有的。   比如对“盗嫂受金”有争议的陈平,他看中其谋略而非计较小节;即使对曾背叛过自己的雍齿,为稳定大局也能听从张良的建议给予封赏。这种务实和不拘一格的用人智慧,为他赢得了广泛的支持。   除了善用人,刘邦另一个突出特点是善于听取意见,从谏如流。他没什么“面子”包袱,能迅速判断利弊并调整行动。   攻入咸阳后,面对秦朝宫殿的奢华,他自然留恋,但经张良、樊哙一劝,立刻还军霸上,这为他争取了政治上的主动和民心。   鸿门宴上能屈能伸,暂避项羽锋芒;实力不足时去汉中就封,还烧栈道示弱以麻痹对手,这些都需要极大的忍耐和策略眼光,而非逞一时之勇。   他这种灵活变通、务实不虚的作风,和项羽的刚愎自用形成鲜明对比。毛主席论及历史时,曾盛赞刘邦“较能采纳诸般不同之见”。反观项羽,刚愎自用,连范增之言亦置若罔闻。如此对比之下,刘胜项败,绝非偶然之事。   刘邦在把握时代趋势方面,也显示出过人之处。他看到了建立统一帝国是历史潮流,而非回到战国时代的分封制。   他继承并改进了秦朝的大一统体制,而非像项羽那样试图恢复旧秩序分封十八王。这种顺应历史大势的选择,为汉朝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基础。   此外,刘邦很注意收拢民心。进军关中时“所过毋得掠卤”,入关后“约法三章”,废除秦朝严苛法律,这些措施深得百姓拥护。   他还很会利用舆论宣传,比如关于自己出生和斩白蛇等传说,塑造自身形象以聚拢人心。   当然,刘邦的成功也离不开他的性格韧性,或者说“逆商”。他与项羽交锋中,多次惨败,比如彭城之战几十万大军被项羽几万精兵击溃,他甚至曾在逃亡途中抛妻弃子。   但每次失败后,他都能重整旗鼓,屡败屡战,坚持到底。而项羽因为年轻顺遂,缺乏挫折历练,一旦遭遇垓下之败,就难以承受,最终自刎乌江。   这种面对挫折的不同态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最终结局。刘邦的年龄和阅历也是其优势之一。   楚汉之争开始时,刘邦已49岁,项羽才25岁。在农耕文明重视经验积累的时代,刘邦几十年社会摸爬滚打换来的人生经验和政治智慧,使他显得更成熟稳重,容易获得各方信任,也更善于整合资源、团结力量。   纵观刘邦从布衣到天子的历程,他的确避免了许多普通人常犯的毛病:没有因出身低而妄自菲薄,没有因能力不足却嫉贤妒能,没有因爱面子而固执己见,没有因一时挫折就一蹶不振。   他的故事说明,出身并非决定因素,关键在于能否洞察人心、把握大势、善用人才、灵活应变并坚持不懈。 素材来源:毛泽东评点刘邦,一位高明的政治家,决策对头,用人得当,认为老粗出人物 2023-08-28 13:11·党史博采

0 阅读:55

猜你喜欢

风城高山

风城高山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