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刘邦称帝后,回去看望父亲,一见面刘太公就生气的问刘邦:“儿子啊,你封了那么多人为

刘邦称帝后,回去看望父亲,一见面刘太公就生气的问刘邦:“儿子啊,你封了那么多人为王侯,为什么不封你大哥的儿子刘信,你不会是把他忘记了吧?” 刘邦,汉朝开国皇帝,沛县丰邑中阳里人,生年说法不一,主流认为是公元前256年。他爹刘太公和娘刘媪是普通庄稼人,家里不富裕。刘邦排行老三,上头有大哥刘伯、二哥刘仲,下头还有个同父异母的小弟刘交。家族来历没啥定论,有说是楚国人,有说是魏国移民,反正就是个平头百姓家。 年轻时,刘邦不爱干农活,整天跟狐朋狗友喝酒瞎混,压根不像有出息的样子。刘太公看不下去,没少骂他“没志气”,可他还是我行我素。后来在咸阳服徭役,瞧见秦始皇出巡的排场,他冒出一句:“大丈夫当如此也!”这话透着他心底那点野心。刘太公为了让他收心,托人给他弄了个亭长当当,管着一小片地方的治安和文书。可刘邦干得稀松,借着职位吃喝玩乐,还欠下一堆账。 刘邦跟大哥刘伯关系一般,主要是因为嫂子。他常带着一帮朋友去大哥家蹭饭,嫂子烦得不行。有一次,刘邦又带着人来,嫂子在厨房故意拿勺子刮锅底,弄出刺耳的声响,意思是“饭没了”。朋友们一听,觉得没吃的就走了。可刘邦瞅见锅里还有不少饭菜,觉得嫂子这是故意羞辱他。从那以后,他对嫂子记恨上了。这事在《史记·外戚世家》里也有记载,说是“嫂厌叔,叔与客来,嫂详为羹尽,栎釜”,刘邦从此跟嫂子结了梁子。 这顿饭虽是小事,却在刘邦心里埋了根刺。他不是啥大度的人,尤其对这种瞧不起他的举动特别敏感。后来他娶了吕雉,生了刘盈和鲁元公主,还跟曹氏有个庶子刘肥,日子过得还算凑合。可跟大哥家的这段恩怨,一直没解开。 秦末天下大乱,刘邦瞅准机会,在沛县拉起队伍反秦。他靠着当亭长的关系,召集了一帮本地子弟,攻下县城,自称沛公。从这开始,他一步步打天下,先跟项羽联手灭秦,后来又在楚汉战争里翻盘。公元前202年,他终于当上皇帝,建立汉朝。这一路,他靠的是胆识和手腕,拉拢人心很有一套,可家族的事,他却没怎么上心。 刘邦称帝后,回沛县看望刘太公。本以为是父子团聚的好日子,谁知刘太公一见面就发火了:“邦儿,你封了那么多人王侯,为啥不封你大哥的儿子刘信?你该不会把他忘了吧?”这话让刘邦挺尴尬,他没急着回嘴,低头沉默了一会儿,才说:“爹,我没忘刘信。可他娘——我那大嫂,当年对我不仁,我忘不了。” 刘邦提到那顿饭的事,说嫂子故意刮锅底让他丢脸,他一直耿耿于怀。刘太公听完有点愣,问:“就为这点陈年旧事?你都当皇帝了,还计较这个?”刘邦没再多说,显然这事在他心里没过去。刘太公劝他别因为嫂子的错迁怒刘信,可刘邦态度暧昧,没松口。 刘太公后来又提了几次刘信的事,刘邦架不住老爹念叨,在汉高祖七年(前200年)十月下了旨,封刘信为“羹颉侯”。这名字听着怪,意思是“刮锅之汤”,明显在暗讽当年嫂子刮锅的事。《史记·外戚世家》里也提了这茬,说封号跟那顿饭有关。消息传开,沛县人议论纷纷,有人笑话:“刮锅都能封侯,真稀奇!”刘信拿了个爵位,却觉得丢人,别人一提封号他就尴尬。他娘听说后气得不行,觉得刘邦这是故意羞辱他们娘俩,可也没辙。 刘太公知道封号的含义后挺无奈,觉得刘邦还是放不下来这口气。刘信后来还因为犯了点事被削了爵,降成关内侯,混得不太好。这事算是了结了,但刘邦的小心眼也暴露无遗。 刘邦这人挺矛盾。打天下时,他眼光长远,能屈能伸,拉拢韩信、萧何这些人才,眼都不眨。可在家族的事上,他特别小气。那顿饭的恩怨,说白了就是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可他记了几十年,还拿来报复亲侄子。他当皇帝后,分封功臣大方得很,可对自己人却斤斤计较。这说明啥?刘邦不是完人,他有帝王的魄力,也有普通人的毛病。 他对嫂子的怨恨,可能不光是那顿饭的事。年轻时,他混得不好,家里人没少看不起他,嫂子那举动不过是压垮他自尊的最后一根稻草。他后来发达了,想证明自己比谁都强,这种心态让他对旧账特别执着。可刘信毕竟是无辜的,他拿侄子出气,多少有点不地道。 史书对刘邦的评价两极分化。司马迁在《史记》里说他“豁达大度”,可也提到他“多猜忌”。这事算是个小插曲,但挺能反映他的为人。他能容忍项羽的挑衅,却容不下嫂子的冷眼,这种反差挺有意思。

评论列表

收破烂的老头儿会打羽毛球儿
收破烂的老头儿会打羽毛球儿 29
2025-09-04 17:16
一个逼兜对十八岁的孩子,是多么大的伤害
用户10xxx92
用户10xxx92 16
2025-09-20 19:15
小编胡扯八道。正说明刘邦的高明。与心胸没有一毛钱关系。刘邦对有能力的人可利用的人真正的大方。刘邦对没有能力。没有利用价值的人小气。既使亲戚也不行。钱,权用在刀刃上。所以刘邦周围能人云集。在历史上数一数二的政治家。帝王。影响了大量的人。

大林 回复 09-29 20:29
刘信还是有立战功的

用户10xxx14 回复 大林 10-12 11:21
羹颉侯来源于封地羹颉城,刘邦没那么小气他还把守寡的大嫂封成了阴安侯。

用户15xxx67
用户15xxx67 15
2025-09-29 10:44
大汉天子 千古一帝

shiki 回复 10-12 18:42
灭南陈是韩擒虎的功劳,杨广只不过是去镀金的,至于打吐谷浑和契丹,地是打下来了,但统治了多长时间你是一点也不提,还不如德国二战吞并波兰,根本没有实际统治;而且旧唐书记载,杨广亲征突厥的时候被围攻,是李世民带兵才保住了他的命。至于杨玄感,本来就是隋朝的功臣,隋文帝还在的时候忠于隋朝,为什么杨广一上位不造反,做了那么多孽才造反呢?好难猜哦。至于打高句丽那更是拉胯,人家一投降杨广就退兵,然后高句丽再毁约,杨广再征调民夫讨伐高句丽,搞了三次,被人当狗耍。至于李世民为什么签订城下之约,还不是杨广留的烂摊子,隋文帝的时候被草原各族称为圣人可汗,隋炀帝一顿霍霍,愣是把中国搞得半死不活,李世民刚上位,国力还没有恢复,后来不还是让李靖灭了东突厥。至于隋朝的粮仓,那更是笑话,杨广有粮食跟你这个屁民有什么关系?修大运河死的人能以十万计,也没见他开仓放粮,你不站在老百姓这一边,看书看得一知半解就跑这来给杨广歌功颂德,哗众取宠,真希望你也能穿越到杨广那个时代,做一个普通的民夫

用户10xxx92 回复 10-12 14:16
千古一帝是秦始皇,千古二帝是胡亥,刘邦是千古三帝

FzJm
FzJm 13
2025-09-28 14:10
刘邦和朱元璋是同一类人
张和
张和 10
2025-09-19 18:54
小处看人品?大处得天下。没有小的激励哪来大的成就。没出生没背景刘邦和朱元璋绝对是历史长河中的人才
窗外一棵树
窗外一棵树 9
2025-10-04 13:09
小事?在你眼里可能是小事,在别人眼里可能是天大的事!你觉得过去了的事,那你是自己过去了,别人可没说过去了!
大林
大林 6
2025-09-29 20:27
讲故事也要先熟悉下故事情节呗,刘太公八辈子都不会喊邦儿,他小时候叫刘季,刘三的意思。刘太公会喊三啊季啊的。

强扭的瓜就是甜 回复 10-05 21:51
没错,而且刘邦这个名字都是他后来自己取的名,之前一直就是刘季。另外,也不是刘邦回沛县看望刘太公才说起这事,儿子都当皇帝了,会把老父亲搁老家?

傲视苍穹
傲视苍穹 5
2025-09-25 23:48
有时候自己人的伤害是伤筋动骨痛,一般人体会不到的。

雨过添情 回复 10-09 11:57
勿经他人事莫劝他人善!有些人他就是贱,不值得别人日后报答。刘邦没杀了他嫂子她就该烧高香了。还有怨言?

用户10xxx14 回复 雨过添情 10-12 11:22
羹颉侯来源于封地羹颉城,刘邦没那么小气他还把守寡的大嫂封成了阴安侯。

用户10xxx14
用户10xxx14 5
2025-10-12 11:21
羹颉侯来源于封地羹颉城,刘邦没那么小气他还把守寡的大嫂封成了阴安侯。
龙吟风
龙吟风 4
2025-10-10 15:19
刘信墓在安徽肥西屿舒城交接处,叫舒王墩
龙吟风
龙吟风 3
2025-10-10 15:19
刘信墓在安徽肥西绪舒城交接处,叫舒王墩
九幽冥空霸
九幽冥空霸 2
2025-09-09 12:23
正常人
用户10xxx84
用户10xxx84 2
2025-09-26 18:32
胡编乱造,刘太公早就跟着刘邦一起了,他们还被项羽扣留过许久,
用户10xxx63
用户10xxx63 2
2025-10-13 12:01
刘太公应该不算个穷人,既然叫太公,一般在当地是有点地位的,或者有些声望,最少也应该是个地主之类的人物,而刘邦年少时啥都不干,还有吃有喝,可以说是个纨绔子弟,而他爹还帮他弄个亭长,也正好也说明了这点,
用户14xxx53
用户14xxx53 1
2025-10-08 21:24
刘邦小人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