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1月,辽沈战役结束,从沈阳逃出来的卫立煌,经由葫芦岛转机至北平。在北

趣史小研究 2025-09-22 15:39:25

1948年11月,辽沈战役结束,从沈阳逃出来的卫立煌,经由葫芦岛转机至北平。在北平他见到了傅作义。作为曾经的东北剿总司令,他有很多话对华北剿总司令去讲,但是在接风宴席上,卫立煌发现傅作义一直神情不自然。于是直接发问,是不是总裁有指示。 这话一出,屋里的气氛一下子凝固了。傅作义沉默了片刻,最终叹了口气,从怀里掏出一封信函,递给了卫立煌。当卫立煌看完信,脸色骤然惨白。那是蒋介石的亲笔手谕,字里行间透着冰冷的杀意:“卫立煌对于指挥部署迟疑不决,贻误战机,失去东北,撤职查办,即着扣留。” 卫立煌悲凉地笑了笑,抬头对傅作义说:“那就请傅总座执行吧。” 然而,傅作义没有动手。他慢慢地摇了摇头,“我今天扣留你,明天我被谁扣留?北平不是久留之地,你走吧!” 正是这句话,让卫立煌和傅作义,这两个本来各自为战的剿总司令,在那个混乱的年代,完成了一次心照不宣的“灵魂对话”。 一个身处解放军层层包围的剿总司令,去逮捕另一个刚刚从解放军枪口下逃出来的剿总司令。这事儿听起来荒唐,但在当时的国民党内部,却是再正常不过的戏码。傅作义当时为啥没扣人? 想要理解傅作义当时的心理,得把时间稍微往前拨一拨。就在辽沈战役结束前,傅作义曾被老蒋急召到南京开会。老蒋的如意算盘是,让傅作义放弃华北,把主力部队南撤江南,然后任命他为东南军政长官,去守另一个烂摊子。 傅作义可不傻。他太了解老蒋的套路了。在华北剿总司令这个位置上,他早就被坑出经验来了。老蒋看似放权给他,实际上背后一直有陈继承这枚钉子。陈继承是老蒋的绝对心腹,所谓的“八大金刚”之一,被安插在华北剿总当副总司令,明着是辅佐,暗地里是掣肘。 当时,傅作义作为总司令,想调动一个师以上的部队,都得先问陈继承。这仗怎么打?华北中央军将领们都心知肚明,都看着傅作义的笑话。 所以,傅作义在华北都尚且被陈继承牵制,如果真去了东南,离开了自己赖以生存的绥远系部队,那所谓的“东南军政长官”还不成了光杆司令?到时候,仗打输了,老蒋再来个秋后算账,那下场,用脚趾头想都知道。 更何况,老蒋的那个“南撤”计划,压根儿就是一厢情愿。几十万大军分布在从绥远到塘沽的千里战线上,怎么撤?就算不考虑解放军的追击,光靠国民党那点海军运力,能运走多少人?最多也就十来万,而且优先走的必然是黄埔系嫡系部队。傅作义自己的绥远系部队,那真是连汤都喝不着。 所以,在南京开会时,面对老蒋的“南撤”指示,傅作义直接就顶了回去,说了句大实话:“退守东南是偏安。”这话戳到了老蒋的痛处,因为这恰恰是老蒋心里最怕别人说的。于是老蒋一反常态,推翻了之前的决定,让傅作义回去好好固守华北。 当傅作义回到北平后,他本以为,这下总算可以放手一搏了。结果,卫立煌来了。当看到蒋介石那封要他逮捕卫立煌的手谕时,傅作义心里所有的侥幸都烟消云散了。他清清楚楚地看到,自己和卫立煌的命运是何其相似。卫立煌在东北拼死拼活,最后败了,老蒋二话不说就扣上“贻误战机”的帽子,还想让人家傅作义去当刽子手。今天卫立煌被你一纸手谕定罪,明天华北丢了,我傅作义又会是怎样一个下场? 这,就是傅作义那句“我今天扣留你,明天我被谁扣留?”的真正含义。 那场宴会后,傅作义没有执行老蒋的命令,反而让卫立煌赶紧走。卫立煌从北平到上海,再转到广州,准备去香港。结果,老蒋得知后大怒,下令特务将卫立煌一家强行押回南京软禁。直到1949年1月,老蒋下野,李宗仁出任代总统,卫立煌才得以获释,趁机逃往香港。 再看傅作义,他在看清了老蒋的底牌后,也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他拒绝南撤,选择固守平津。当解放军百万大军兵临城下时,他最终冒着被特务暗杀的危险,促成了北平和平解放。

0 阅读:78

猜你喜欢

趣史小研究

趣史小研究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