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岁的苏轼在黄州顿悟,在这个世上,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只有两样。1079年,一场乌台诗案,让曾经风光无限的才子苏轼,转眼就沦为了黄州成立的一个不起眼的副使。这一场变故也让苏轼对于人生有了不少的新感悟,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两样东西属于自己。在乌台诗案刚发生时,苏轼就被关进了大牢之中。 此时的他想到了死,也试了好几次自杀,但都没有真的下了狠心,谁知道他以为自己难逃的死罪居然被赦免了。 不过死罪免了,该受得罪还得受,苏轼也被发配到了黄州这个偏僻的地区。 苏轼这个人生性开朗,可是来了黄州的日子他一反常态,每天不见人,只有天黑了才会出去转悠转悠。 还好,没多久苏轼就在这里发现了新的乐趣,就是当一个吃货。 不过苏轼的吃并没有多快乐,因为他没有太多的俸禄,还有一大家子养,所以他开始了自己动手的日子。 这时,苏轼有个好朋友看着他每天没啥吃的,就想着自己在东坡还有点荒地,就给了他让他自己去种了。 所以,苏轼天天在这里劳作就给自己的取了个名字叫东坡居士。 平时的苏轼就在江里捞捞鱼,山野里捡捡野菜,种种地,这么着也就把日子过下去了。 但是,时间一久苏轼的焦虑感也出来了,他觉得不管是山林还是湖海都是官府的管辖之内,而且就连自己种的地也是朋友的,哪天说收也就收走了。 所以此时的是苏轼坐在江边,突然顿悟出了一个道理,这个世界上很多东西看似是自己的,其实根本不是自己的,那要问什么是自己的,苏轼也总结出了两样。 第一肯定就是好心态了,其实这也和苏轼的死里逃生有很大的关系。 他一开始也经历不少内耗的时刻,也写下了“人生几度凉秋”的感慨,但是渐渐地他也接受了自己的苦难,所以他开始了专注于眼下的生活。 别人不爱吃猪肉,他吃,猪肉腥味大,他就研究怎么把猪肉的味道盖住,这样的好心态才是苏轼能渡过低谷的主要原因。 第二个属于自己的,其实就是自由的精神境界。 在苏轼的眼中,一开始的乌台诗案他也经历了焦虑、恐惧,但是走出这次的危机之后,他反而将这种经历化作了之后生活的动力。 一般人觉得收入减少,肯定是快乐消失,可苏轼不一样,他每天开始欣赏起了大自然的美景,更写下多首诗词。 他觉得天上的明月能让人开心,去吹吹山里的清风也是一种享受。 此时就能发现,苏轼最无敌就是他随遇而安的这种自由的境界,虽说他一生为官的路程并不平坦,但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一种境界,所以不管被贬到哪里,他都有自己活得快乐的方式。 所以说,这样的苏轼他本来就有感知一切美好的能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能把苦日子也过出花来的一种心态。 其实从苏轼的身上也能看出来,很多名利不切实际的东西只能让人短暂地拥有,真正让自己开心的唯有自己。 参考资料: 上观新闻:观点 | 罗峰:苏轼的生命理悟
乾隆之所以选择嘉庆当皇帝,原因也是很无奈的。因为在嘉庆之前,乾隆先后选择了5位接
【2评论】【16点赞】